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工業和信息化部對第四屆電子政務高峰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借這個機會就這次論壇的主題--“電子政務頂層設計”,談三點看法:第一個什么是頂層設計?第二個頂層設計的目的性?第三個頂層設計和我們今天已經做過的很多其他工作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
首先說什么是頂層設計?按我的理解,頂層設計是一個不定的概念,它隨著設計問題的對象而發生變化。但是頂層設計有三個基本的要素,第一個要素就是制定方法論;第二個在概念層級上是頂層,而不是底層和中間層;第三是設計。設計最起碼有兩個基本的含義,第一個含義是清晰的,因為設計如果不清晰就說不上是設計;第二是可以實施的。
所以我理解的頂層設計有這樣的一些最基本的要素,但是為什么在這樣幾個基本要素下還是不定的呢?因為頂層設計的對象是不定的,比如說對一個系統和一個項目做頂層設計的時候,那么這個“頂”就是這個系統的最頂層,在系統頂層設計的時候,可能更多會涉及到系統如何實現。如果一個部門做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時候,我們將會考慮這個部門的全局,包括全局的構成要素和體系結構。如果是一個地方的話,那么這個頂層設計是指這個地方電子政務全局的一個頂層設計。所以說頂層設計隨著設計的對象的不同而會發生變化。它是一個不定的概念。但是在不定的概念里面有一些穩定的因素,而這些穩定的因素如果用最核心的話來說,就是要給這個頂層設計所設計的對象,體系架構梳理清楚。這是我理解的電子政務頂層設計。
第二、我想說一下頂層設計的目的性。正因為隨著不同的對象,頂層設計的重點、范圍是有所變化的,所以我們在針對特定對象做頂層設計的時候,有必要把目的性這個問題很好的分析一下。在今天我們討論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時候,正面臨的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各地各部門都在制定或者準備制定“十二五”電子政務規劃,如何為各部門、各地區電子政務的“十二五”規劃服務?我們在講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的時候,涉及的內容很多,我只說和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目的性相關的幾個,就這幾點談一下體會。
第一點,我們在講頂層設計的時候,它的對應物是什么?它的對應物不是局部的,不是系統的,是頂層的。很遺憾,當我們在做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的時候,碰到了很多局部的、非系統的,底層問題的干擾。舉一個例子,大家可以比較清晰進行對照,中國電子政務40年的歷史,總體上以項目為中心推進的,頭20年是科研項目為主,電子政務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大部分是以項目為中心。即使一個很大的項目,比如說金土工程,應該是覆蓋國土資源部的全局,其實沒有。當然也有少數的項目是覆蓋全局的,比如說金審工程。但是這樣的例子在幾十年的過程里面,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這些年來我們項目中心是一個部門甚至是一個系統里面的一個局部在推進,這是過去幾十年的主體,形成了很多的碎片,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始終強調要業務協同,要防止信息孤島,要處理好縱橫關系。這些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那么多的中心以碎片的狀態存在,電子政務進行到今天,在做“十二五”規劃的時候,我們不是要在碎片再增加,而是需要真正的頂層設計。
關于目的性第二點,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為什么?電子政務是為了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能,是為了政府能夠在信息化環境下提升執政能力,所以頂層設計的第一要務,就是如何為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能,如何為政府提升在信息化條件下的執政能力做出明確的回答,這是頂層設計的第一要務,或者第一目的。這個目的性必須清晰。在這一點上,我感到有些遺憾,我們在許多部門和地方,在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時候,經常忽略或者是軟化了這個要求,做多少系統,包括建什么網絡、建什么系統、建什么數據庫,和直接的政府績效之間沒有關系。第二個是軟連接,對政府履行職能,比如說支撐決策和業務是什么事情,有一個軟的連接,沒有硬的連接。為什么呢?我舉兩個例子就比較清晰,比如說在審計署實施了金審工程以后,它的審計能力大體上提升了1倍,無論是個體還是整體,個體是審計員,整體是審計能力,提升了一倍或者1倍以上,這就是我們對電子政務、對政府績效、對政府履行職能直接的支撐,所以系統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的。再比如,北京市高法的法官案件審結率提升了3.2倍,就是一個人可以頂3.25個人。所以電子政務頂層設計一定要直接和這樣的目的掛鉤,而且這個目的是可檢驗的。
第三、我們做這個頂層設計要回答一個問題,一個部門、一個地方推進電子政務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技術路徑上,在成本上是最好的,技術路徑就是可持續和優化的問題,也就是說頂層設計要提供一個技術方案,這個方案在實現達到政務目的這個基礎上,技術路徑是優化的,成本是最低的。完成這個目的對于我們來說,還是有很大的挑戰。
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在為了“十二五”的規劃做頂層設計,我們交叉了一些其他的概念,和一些原來遺留下來的東西,這些問題怎么處理,怎么對待,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首先說頂層設計和智慧城市之間的關系,比如說智慧南京、智慧廣州,現在很多地方在做。那么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和這樣一些概念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如何處理呢?那么我的回答就一句話,就是要把握本質。概念隨便用,但是本質不能變,否則就會被這些概念弄得不知所以。
下面我想說一下“本質”,首先我們說電子政務本質是什么?電子政務本質就是充分的利用信息技術,使得政府履行職責的能力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和改善。電子政務的本質千萬不要看成建了不少網絡,建了多少系統,買了多少設備。我們一直在說電子政務核心和本質是政務,不是電子,但是這個問題既使到今天還沒有解決。
我們在處理相互關系的時候是把握本質,首先是智慧城市,因為在概念上可能下一步在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交叉最多的,或者說最難處理一件事情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和電子政務規劃之間,首先范圍不太一樣的,電子政務只是政府履行職責所做的各項工作之上,而之外還是有城市的其他功能部分完成,而不是政府來完成,這是差別的地方。但是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在這里面共同的地方很多,請大家重視,智慧城市除了產業、教育、衛生等部分之外,相當一部分是城市的公共管理。
這里面我們十分重視的是智慧城市,后面的本質實際上用三句話就可以概括清楚。第一句話就是更加透徹的感知;第二句話是更加廣泛的連接;第三句話是更加集中、更加有深度的計算。那么這三點在我們做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的時候要充分的考慮。更加充分的感知,比如說城市的交通管理、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的應急指揮,必須要更加透徹的感知和更加廣泛的鏈接,而且還需要更加集中和深度的計算。比如說交通流量必須有模型,如果你把當前的流量和模型對比,發現這個曲線不一樣了,你才可以做出新的判斷和提出新的處置。所以電子政務和這三個基本要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十二五”電子政務規劃在這三個方面要進一步的深入。
你的領導說你不要做電子政務規劃了,你就做智慧城市的規劃,沒有關系,你把電子政務要務達到的目標,把它包容進去就可以了。比如說我們在做電子政務規劃的時候用不用云計算的概念,我認為沒有關系,你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因為作為一個城市,作為一個地方,甚至作為一個部門,如果原來沒有整合起來,原來沒有構成統一的平臺,從“十二五”開始你必須把原來的碎片集成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政府的信息技術支持,那么這個概念叫政府云也沒關系,叫什么概念都沒有關系,但是你必須整合起來,必須通過一個完整的頂層設計、一個完整的體系架構把這樣的基礎構建起來,這是發展的必然方向。“十二五”完不成沒有關系,“十三五”接著干,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還有物聯網這個詞,電子政務里面用不用感知交通或者叫感知食品的概念呢?我認為這也沒有關系,用不用都不要緊,關鍵是你要知道你感知交通,那么你所有的感知是和交通的控制、交通流量的疏導,把交通指揮這樣的目的連接起來,否則你的感知是沒有意義的。這是頂層設計和其他一些概念之間的關系。不要迷惑也不要彷徨,核心問題是要弄清本質,弄清概念的本質以及要做的事情的本質,想做什么就十分的清晰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