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消息(樂思)在今日舉行的“2019工業ICT的新挑戰》的演講。
他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還面臨很多挑戰。第一、工業互聯網中的企業具有個性化,不像消費互聯網具有很大的共性,不易統一管理。第二、消費互聯網面向全球,易于標準化。但是工業互聯網中的企業內網連接設備多樣,標準化難度大。第三、工業互聯網門檻高,工業互聯網涉及的生產設備多種多樣,業務鏈條長、模型復雜。第四、工業互聯網在性能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快速響應、高可靠和安全性兼備。第五、工業互聯網還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既懂技術又懂企業生產流程的人才。
鄔賀銓表示,雖然還有很多的技術不夠完善,但是并不意味著工業互聯網現在就不能啟動。工業互聯網的全面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任何企業都可以啟動,從任何階段啟動數字化轉型的工作,以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并重來應對發展中的挑戰。
發展工業互聯網要有新的思路
鄔賀銓指出,發展工業互聯網要有新的思路。從商業模式上看,消費互聯網的收費模式是廣告到會員費作為收入,這種模式無法復制到工業互聯網的,所以企業的轉型效益也只能間接計算。
互聯網的靈魂是創新,對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都一樣,但是并不等于消費互聯網的模式思維完全可以用到工業互聯網上。實施主體也不一樣,工業互聯網需要更多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支持。主體作用還是實體經濟的企業、其次,生態也不一樣,消費互聯網依靠手機、IOS和安卓操作系統,構建一個APPstore的平臺,是能夠開放的第三方APP。而工業互聯網缺乏類似的平臺和工業APP,所以多數企業認為,工業互聯網看不清、摸不著、叫得響、熱得慢。
鄔賀銓指出,在這其中,原因有很多,傳統企業不夠積極有部分原因,但是從技術本身來看,還未做到完全支撐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除了最基本的技術支撐條件,還要滿足工業互聯網發展要求,在這之中,還有很多的優化和工作要做。特別是跟工業的技術傳感器、電路、檢控和數據獲取、制造執行系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工業上OT技術包括材料、機器、方法、測量、維護、管理、模型,這兩者需要結合,否則工業互聯網還是“兩張皮”。
5G助力工業互聯網發展
鄔賀銓認為,5G將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有很大的助力作用。5G跟寬帶、廣覆蓋大連接,超可靠低時延。消費互聯網用到5G,主要集中在增強移動寬帶;廣覆蓋大連接超可靠、低時延的特性是面向工業互聯網的。
“可以說,到2035年,工業互聯網會占5G整體收入的80%,但是5G是適應工業互聯網的應用,5G的時延是一毫秒,可以使用大多數情況的工業應用,但是工業現實中通信,要求的通信周期是微秒級,同步進度是納秒級。5G現在還不能足夠來支撐這么低時延和高可靠的應用,但是這些低時延高可靠主要是指內網。”鄔賀銓表示。
鄔賀銓認為,5G在工業互聯網的定位在外網,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企業將5G作為內網應用。
除5G之外,鄔賀銓認為,人工智能也將在工業互聯網上得到大量應用。人工智能是神經網絡導向的算法,但是基于大數據導出。目前,基本訓練的模型準確率到了99%,而實際上系統犯錯率很高。如果數據模型復雜的參數,數據擬合原理會失去理化意義,結果缺乏透明性和解釋性。
互聯網安全不能僅靠企業自身
關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鄔賀銓指出,不能僅靠企業自身來解決,還需要跟系統集成商,跟政府部門,以及三級的安全中心交換危險情報,利用外界的力量幫助企業提升工業互聯網的安全防御。
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和安全的問題上,需要盡快制定企業數據的共享、開放應用,給商業的法律來保障。工業互聯網是工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基礎,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下半場,有著和消費互聯網不同的特點,需要滿足企業應用的高安全性、超可靠、低時延,大連接和個性化,以及IT跟OT兼容的要求,需要開發對工業互聯網優化的ICT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