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樹立正確績效觀 建設節約型電子政務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7-27

2006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 
電子政務的出現,根本上是由于政務活動的效率提高和行政成本降低所需,電子政務的首先任務是讓政府部門能夠以更少的成本(包括與社會之間的交易成本),卻更有效率和效果地行使政府職能。因此,電子政務的推進,對于建設節約型政府機關是有正面意義的。然而,當前我國各地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存在很多驚人的浪費,很多盲目的采購行為早已經被“合理化”、“合法化”。 


如何有效規避電子政務推進過程中的浪費行為,建設節約型電子政務,不僅對于建設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電子政務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具有積極的作用。電子政務建設是系統性工作,建設節約型電子政務,不是簡單的通過行政效力就能解決的,必須從思想觀念上,電子政務應用服務模式上,技術產品選擇上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才能夠真正實現節約型電子政務。 

前幾日,偶爾間獲悉由科技日報社發起的一個關于自主創新“超網平臺”產品的新聞發布會。在好奇感驅動下,筆者對該“超網平臺”做了進一步了解。個人認為,“超網平臺”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自主創新,更大的價值在于探索和啟發一種電子政務低成本建設的思路和模式,尤其是對于我國廣大的基層電子政務建設,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示。以下結合“超網平臺”的啟示,對建設節約型電子政務進行了一點思考和討論。 

     建設節約型電子政務的必要性和含義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符合我國國情 

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建設節約型電子政務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很多,財力物力都非常有限,信息化必須圍繞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展開,我國遠沒有進入全面信息化的時期。從一些部門和地方的情況了解到,很多電子政務規劃和方案過于全面,涉及到的投資資金也過多,或是受開發商的誤導,或是出自爭取更多財政撥款的原因,這些現象必須予以糾正。 

我國經濟和社會都處在快速發展之中,公共管理和政府績效的理論仍處于探索之中,政府職能和業務流程不斷在優化,其中不確定因素的太多。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與組織的績效目標、職能結構以及業務流程等相適應。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步伐,不適宜一次性邁的太大。否則,由于信息系統對業務流程具有固化的作用,當信息系統適應不了政務的變化以后,會對政務運作產生負面作用,最終會因為無法被使用而被拋棄,造成嚴重的浪費。 

無論是從全社會實際可用的資源角度,還是從我國政務活動對信息技術的需要程度來看,電子政務建設都必須走節約型道路,不能夠一味求速度,照搬別國發展模式,給我國電子政務建立一個理想模型,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走一小步,實踐一小步,不能夠期望一蹴而就。 

二、尊重信息技術進步和電子政務發展的客觀規律 

信息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發展速度快,產品更新頻率高。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這一特點,當基礎設施或信息產品上線后用不上或者使用率很低,很快就會被淘汰,成為一種投資浪費。 

我國電子政務的最早出現,更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是政務活動改善的驅動。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深入,電子政務不斷激發政務活動的改善,因為只有政務活動發生相應的改善,才能夠很好地配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且這種改善讓政務部門自身也感受到了好處。理想上,電子政務要建立在信息技術與政務業務的最佳互動上,但是實際建設過程中,總有一個處于主導的地位,目前來看,信息技術比政務業務顯得更為主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必須慎重,避免“技術主導論”過度加速了我國電子政務的步伐,否則信息系統不僅不能夠促進政務活動更好地開展,還有能夠成為政務活動的桎梏。電子政務建設,必須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因此,節約型電子政務的發展路線,也是信息技術進步和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求。 

三、節約型電子政務要求“功能上實用”和“建設上集約” 

根據觀察,我國各種電子政務項目的立項建議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項目應用需求“大而全”,邊界不清晰,重點不突出;二、建設目標不明確,無法量化評估;三、重硬輕軟,硬件采購一大堆,絕大部分的資金都投在了硬件采購和基礎設施建設上。

這些項目投資不小,但是支撐政府業務開展的效果并不明顯,形成投資上的“黑洞”。針對以上這些現象,個人認為,節約型電子政務的建設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功能上要以實用為主,即各種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和硬件設備,在功能上一定要以“實用”為主。不要一味追求功能完善和先進,不是任何事物先進了都是好的,對于信息系統而言,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功能過度超過了實際的政務需求,政務活動無法適應,后果輕則是系統功能冗余浪費,重則是系統被整體打入“冷宮”,現在很多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系統就是如此的結局。對于硬件設備,高性能配置的筆記本電腦只是用來簡單的文字處理,而高性能則是體現在了業余時間的娛樂上,給財政帶來大量的浪費。 

二、建設上要以集約為主,即該統一建設的必須統一建設,能夠集中建設的就要盡可能集中建設。網絡、CA、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等基礎設施,必須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堅決杜絕部門分散建設。對于不同地區,要認真研究能夠集中建設的內容,集中建設不僅有利于資金節約,更有利于部門資源整合和對外統一提供服務。例如,對于中小城市而言,可以在類似“超網平臺”這樣的統一平臺上建設政府門戶網站和各部門的網站群,統一對外提供政務公開和政府服務,而沒有必要各部門分別采購服務器建設自己的部門網站。 

總體上說,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推進的時候不易于“處處開花”,著眼點必須集中在應用,從目標明確、效益明顯的局部入手,重點解決社會管理中的熱點問題。 

        觀念、應用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建設節約型電子政務 

一、觀念創新――正確理解發展概念,樹立科學的績效觀 

總體來看,當前電子政務的效益目標主要集中在社會效益上,這種效益往往比較模糊,難以準確測量,給高投入、低產出的建設留下可趁之機。從投資約束和監督機制上來看,目前對電子政務的開支缺乏硬約束,相應的約束與監督機制卻未能跟上,在制度上給浪費留下了潛在的機會。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地電子政務的中長期規劃,往往形式上重于實用性,電子政務建設的短期行為更多,政府官員的短任期與電子政務建設的長期性不合拍,使得“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很容易得到滋生。 

電子政務建設創新,首先是要求在績效觀念上創新。長期以來,很多部門把發展簡單歸結為增長速度,增長速度變成了評估政績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的指標。長期以往,帶來的結果是,不惜代價,靠大量投入支撐產出,增長方式愈益粗放,資源、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加大。過去幾年,很多地方的電子政務建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的擴建,并以投資額、服務器數量、數據庫數量、網絡覆蓋率、應用系統數量、人均擁有電腦數等指標來衡量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和績效。但是,投入了這么多錢,電子政務究竟帶來了哪些好處,卻沒有多少人好好分析。 

還有些地區把電子政務看成是無所不能,賦予了電子政務太多的使命。電子政務的功效,除了與信息技術直接有關外,還與政府業務模式對信息系統的適應程度有關,因此,我們要避免“冒進”的行為,在政務需求不明確和政務需求有限的情況下,不要急于上線功能冗余的大型應用系統,否則終究逃脫不了被閑置的下場。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全面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回答了什么是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給我們樹立科學的電子政務績效觀確立了方向和提出了要求,只有那些有助于長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做法,才是真正的發展,只有以最少的資源,獲得更大的政務效果和社會福利,才是衡量電子政務的準繩。 

簡而言之,績效可以詮釋為: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資源,快捷地生產和提供更多所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對電子政務而言,“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資源”強調指電子政務的經濟性,包括人、財、物等各方面投入經濟性;“快捷地生產和提供”強調電子政務的產出效率和服務能力;“更多的產品或者服務”指電子政務應用范圍,包括面向政府部門、面向社會的各種服務;“所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重點強調電子政務應用被用戶的接受程度。 

二、應用創新――以服務為宗旨,提升電子政務的應用 

節約型電子政務,不能夠簡單地理解成為投資節約。應用創新,提高電子政務應用范圍和應用效果,是節約型電子政務的保障。 

電子政務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管理模式創新的有效手段,電子政務應用的創新源來自于政府職能和政務活動的需要。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政府管理經濟方式,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可見預見,隨著我國政府監管能力的提升,政府的精力將越來越轉向公共服務。我國政府的職能轉變方向,奠定了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提供公共服務,服務于人民,是電子政務生命力所在。溫總理曾經說:“電子政務從根本上講是為了提供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進政府工作,方便人民群眾。” 

政府網站是電子政務的展示層,也是各部門業務資源整合的紐帶。要體現電子政務服務宗旨,必須創新政府網站的應用。創新政府網站應用,必須對政府網站進行科學定位。當前很多地方政府或部門只是把政府網站當作互聯網上的一個網絡媒體而已,用于發布一些新聞類或介紹類信息,這種理解,嚴重削弱了政府網站的作用。政府網站的作用,要從電子政務和行使政府職能的高度去理解。政府網站是政府部門面向社會的窗口,體現的是政府職能的行使。 

第一、政府網站要成為政務信息主動公開的主要渠道,保障公眾對行政過程的知情權,讓公眾更有效地對政府行為行使監督權。 

目前,社會普通公眾對社會信息和公共資源的獲取能力很弱,政府網站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基層電子政務最容易實現和最能夠體現價值的地方之一。信息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公開政府的行政信息,接受老百姓監督,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圍繞老百姓的生活需要,提供服務信息,讓老百姓了解各種政策和便利信息,實實在在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第二、通過政府網站開展行政審批等對外辦事服務,減少老百姓往返政府部門的辦事時間和成本。政府網站要盡量整合各部門資源,提供“一站式”“一窗式”辦事服務。 

網上開展辦事服務,經常受到辦事流程、行為習慣、信息系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網上辦事很難替代傳統的柜臺辦事。為了提高電子政務的效率,可以考慮將網上辦事和柜臺辦事的方式進行有機結合,例如可以選擇一些成本低、手續簡單、見效快的在線辦事事項先在網上開展,這些事項往返政府部門次數多,辦理起來不復雜,也適合于在網絡上開展。另外還可以在網上提供申請表格、提交申請材料服務,與柜臺審批相結合。 

第三、充分利用網站的互動特點,讓政府網站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引導和推進公眾對政府公共事務管理的參與。 

讓公眾通過政府網站進行公眾參與,是政府網站應用的較大創新。政府部門要利用好政府網站這一便利工具,積極與公眾進行溝通,讓公眾充分表達自己的心聲,讓公眾積極參與政府對公共政策的制定,拉近老百姓和政府官員之間的距離。 

三、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手段創新,實現集約式建設 

很多地方政府,一提到電子政務建設,馬上想到的是采購多少服務器、開發哪些應用系統等等。一個項目,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上千萬,幾年下來,系統建的多、用的少,不同系統相互打架,無法互聯互通,功能之間相互重疊,信息資源分散,不斷重復著高投入、低產出的建設方式。那么,對一些地方政府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是否可以尋找到一條節約成本的集約式建設模式?事實證明,通過技術手段的創新,完全可以實現集約式或者部分集約式的建設模式。 

統一建設網絡基礎設施和各部門政府網站群。網絡基礎設施統一建設的道理顯而易見,地方政府要制止部門單建垂直專網。對于中小城市而言,完全可以在全市統一的應用平臺上部署政府網站群,一方面能夠解決各部門技術力量薄弱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夠避免重復投資,提高設備和軟件系統的利用率。但是在網站的內容上,涉及到不同業務類別,可采用分別維護的方式。例如煙臺等很多城市均成功采用或部分采用了這種模式,在統一平臺上部署全市政府網站群。 

在統一的支撐平臺上集中部署多個應用系統。這種建設模式,不僅能夠成倍減少硬件投資,而且保證各部門應用的高度統一,為整合部門職能,促進協同辦公,推進“一站式” 服務創造了關鍵條件。例如,青島市非常注重成本控制這個關鍵環節,形成了集約化的電子政務建設模式,即集中建設應用系統,為各部門提供虛擬服務,走出了一條“低投入建設、大規模應用,低成本運行、高質量服務”的電子政務發展之路。 

統一應用系統和應用環境,用戶個性化使用。這種集約式的建設模式,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能夠做到最大程度的投資節約,而且最大程度上實現協同政務,但是對應用系統的要求比較高。這種模式在我國基層應用的潛力很大,但是目前實際應用的還不太多。“超網平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提供這么一種集約式建設模式,最低成本為多部門用戶構建統一的應用環境,各部門只要登錄“超網平臺”,就可以通過自由選擇系統功能組件,實現對外信息發布、對外提供服務以及機關內部辦公等各種應用,省去了用戶需要自己購買服務器、數據庫等搭建應用環境的成本投入。 

以上三種集約式建設方式,從統一基礎設施、集中部署多個應用系統,到統一應用系統和應用環境,實現的難易程度越來越高,當然每一種集約方式,都有不同的適合環境,要因地制宜。但是,無論哪一種技術手段實現的集約式建設,都需要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來保證集約式建設后的信息系統能夠得到持續應用。 

       結束語 

節約型電子政務建設是一個寬廣的話題,本文只是從某一個側面進行了一些淺薄闡述,僅是希望引起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在電子政務建設上對節約的重視,要務實求真,從本地政務工作開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從觀念上創新,從應用上創新,從技術手段上創新,積極尋找到適合本地的節約型電子政務建設模式。 

      關于我國基層電子政務建設,最后總結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樹立正確的績效觀,堅持走節約型建設路線。做好發展規劃,量力而行,量入而出,統籌建設。要以實際應用效果作為績效的標準,要盡可能采用循序漸進、集中建設、外包建設等有效的集約式建設模式推進電子政務發展。 

第二、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政府業務部門為主體,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要充分發揮各政府業務部門在電子政務推進中的積極性,要將電子政務真正融入到各政務部門的業務開展過程中去,讓信息技術和政務業務有效互動。 

第三、電子政務建設,要給予國產化軟件產品更多的信任和應用機會。采用國產軟件,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成本,而且能夠促進國產軟件的發展。實踐證明,目前已經有相當一批國產化基礎軟件能夠勝任我國各層次的電子政務建設需要,另外還有一批類似“超網平臺”這樣具有自主創新意義的產品。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