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抓住突破口與薄弱環節 提升我國電子政務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6-09-06

在我國“農業-工業-信息”三元結構的整體行政生態環境內部,從率先實現現代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大都市,到老工業基地,再到以農業為主的落后地區,各地行政生態條件千差萬別,推進電子政務不宜搞一刀切。因此,我們建議根據電子政務適應政務環境的行政生態規律,分類指導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其中,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打破部門分割的協調機制,可以成為電子政務的有效突破口;而強調電子政務的應用和需求導向,可以有效改變電子政務的薄弱環節。讓強的更強,把弱的變強,我國電子政務完全可以邁上新的臺階。 

一、把建立協調機制作為電子政務的有效突破口 

1、加強行政協調,突破條塊分割體制 

電子政務不可能自發成功,在缺乏行政體制中政府流程再造政令依據的條件下,只能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協調,來有限地突破條塊分割對電子政務形成的制約。這也是電子政務促進行政改革的體現。這方面的建議主要有兩點。 

一是由政務主管部門牽頭建立協調領導機制。電子政務,重在政務。目前,我國電子政務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由政務主管部門牽頭,而實際上是由信息部門起牽頭作用。當電子政務深入到業務應用階段后,行政業務主管部門缺位,會使電子政務偏離業務主導的方向。 

二是結合我國自己的實踐經驗,建立和完善跨部門、跨地區的組織保障與協調工作機制。這方面我國已有成功經驗,值得總結。 

2、在發達地區、窗口部門和試點領域,先行推進政府流程再造,打造服務型政府 

根據我們對國內不同地區電子政務的行政生態分析,北京、上海、廣東和浙江等許多地方已經具備了進行流程再造的行政生態條件,建議率先推進政府流程再造,在此基礎上實現一站式服務,打造服務型政府。 

政府的工商、稅務、城管、交通、公安、信訪等窗口部門,直接服務民眾。為了提高服務質量,有必要率先進行流程再造,推進首問負責制的電子政務改革,提高響應能力和群眾滿意度。 

在行政審批、商業服務等重點領域,由于業務特點,涉及部門較多,應通過政府流程再造,結合網下的集中辦公模式,推進一站式服務的模式,最大限度消除部門分割給群眾辦事帶來的不便。 

上海等地的政府在整合跨部門應用方面,探索按“一口受理、內部協辦”的方式進行流程優化的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同時,這些相關的經驗也說明,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實行率先突破也是可行的。 

3、從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入手,為整合電子政務創造條件 

我國“條、塊”分別發展的政府信息化現狀,是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結構的體現。而“縱強、橫弱”的情況,反映了跨部門協調和整合的難度。的確,根據現有的情況看,這種基于“條、塊”的管理體制結構,在“十一五”期間也許不會有大的變化。但具體分析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在信息資源領域率先梳理信息流程,進行共享平臺建設,應該是一個可以選擇的突破口。 

這是因為,根據我們的研究,從行政生態環境與電子政務關系的角度看,在政府管理信息化到扁平服務型電子政務階段,溝通環境的優劣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國電子政務的溝通環境較好,它的價值在于可以為信息整合和共享提供必要的基礎。現階段和在未來一定時期內,我們可以發揮溝通環境較好的優勢,在難以全面調整業務流程和權力關系的情況下,首先通過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在信息流環節率先突破行政改革的瓶頸,由淺入深推進跨部門協調,可以為全面推進流程再造創造條件。 

4、探索跨部門協調機制創新,鼓勵以項目為中心的電子政務推進方式 

就一般地區而言,在當前尚不具備實行流程再造條件的情況下,也應積極探索跨部門協調的新機制、新方式。 

以項目為中心的電子政務策略,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現有行政體制條件下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協調問題。在傳統工業化職能分工的條件下,有許多以協調為功能的正式與非正式組織形式,如委員會、任務小組等,作為非常設機構,起到部門協調的作用。這種協調機制有協調之實,而無流程之名。以項目為中心的電子政務,要求樹立動態管理架構的理念,把任務作為帶動工業化職能部門協調運作的“綱”。它不是把機構打亂重組,而是在現有職能分工的格局下,以業務需求、民眾需求為任務線索,用信息化方式提供部門協調的方便,促進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 

我們曾提到過石家莊、內蒙古等地的例子。這些地方在實踐中,采用動態項目管理的方式,在未直接改變現有職能導向的行政體制部門分工的基礎上,探索實現跨部門流程的協調任務。 

二、通過應用與需求導向,改變電子政務薄弱環節 

1、以應用為導向推進電子政務 

圍繞擴大電子政務的應用,我們有以下建議: 

一是建議強化公共行政管理業務部門的作用。在政府信息化領導機構中,由政府業務部門主要負責人領導電子政務,擴大政府業務部門人員對電子政務建設決策的參與。重視征求各類用戶的意見,要避免以技術目標作為電子政務規劃的主要內容和評估標準的傾向。 

二是建議以政府業務流為主要線索發展電子政務。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有效的作法是由政府業務部門提出應用需求,并提出對規劃項目的取舍意見,對于跨部門的業務,應由相關的所有業務部門共同參與研究,并和技術部門共同決定方案,確立電子政務發展的優先級。 

2、以需求為導向完善電子政務 

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意味著圍繞用戶的需求發展電子政務。這是提高電子政務的應用水平和績效水平的關鍵。在這方面,我們的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對用戶需求的調研,密切與用戶的溝通。二是要按用戶需求的輕重緩急配置政府服務力量,以有限資源盡量滿足用戶的需求。中國社科院信息化中心的調查發現,電子政務服務的提供者與被服務方,對于具體業務的重要性程度的排列順序,常常是不同的。從而,政府下大功夫提供的服務,不一定是企業或群眾最急需的。要想避免這種問題,就必須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安排和調整電子政務的部署。三是將電子政務建設與應用的主戰場,從政府內部應用和市場監管,轉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從政府內網建設轉向門戶網站和外網的應用;要重視以公共服務的應用,作為檢查電子政務工作的標準;推動電子政務增加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讓電子政務惠及更多用戶,給服務對象帶來更大的價值。四是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服務體系。建議建立由政府直接服務、社會平臺服務、企業市場服務和服務支撐系統共同構成、相互支持的電子政務服務體系,使電子政務服務落在實處。五是要注重電子政務網上應用與網下應用的結合。構建符合群眾需要、便于群眾操作的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