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訪黃榮懷:微課如何適應“數字土著”需要?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5-02-04

教育研究必須關注信息時代的新型學與教方式,并改變傳統以經驗和思辨為主要特征的研究,轉變為以基于證據和大數據(全樣本)為主要特征的研究。

日前,由北京師范大學主持的“全國中小學網絡生活方式調查”結果發布,當中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有很多描述,這些數據怎么和當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聯系起來?對于當前高校信息化建設有何具體的指導意義?記者就此采訪了教育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榮懷。

變革學習方式的前提是要先了解學習者

問:有人說:“如果你的年齡小于20歲,你就是數字土著;如果你大于20歲而小于40歲,你是數字移民;如果你大于40歲,且拒絕使用網絡和數字技術,那你就是數字恐龍。”數字土著作為在全新的環境中成長的新一代人,我們看到了一些與以前不一樣的現象,卻不知道在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面對已經變革的學習對象和信息化環境,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才是更有利于學生成長的?

黃榮懷:今天的學生樂此不疲地從網上下載音樂,隨時自拍并上傳照片,在微信和QQ等社會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收發電子郵件,他們難以坐下來專心讀書甚至難以專心面對面地與人聊天。

世界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在2005年4月的一次聚會上曾經說道:“像在這個房間中的許多人一樣,我也是一位數字移民……另一方面,我的兩個小女兒將是數字土著,她們將永遠不會知道一個沒有寬帶因特網訪問的世界會是什么樣……我們永遠不能變成數字土著,但我們能夠而且必須融入他們的文化和思維的方式。”

從學習與教學的層面看,信息技術正在變革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變革必須以學習方式的變革為前提并與之相匹配,管理方式的變革必須服務于學與教方式的變革,教育研究必須關注信息時代的新型學與教方式,并改變傳統以經驗和思辨為主要特征的研究,轉變為以基于證據和大數據(全樣本)為主要特征的研究。變革學習方式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學習者,他們是怎樣學習的、怎樣生活的和怎樣利用網絡的。

進一步研究后發現:1.目前學生喜好的學習方式與學校提供的方式之間存在巨大鴻溝,表現為教師對新一代學生特征的不熟悉和家長對自己孩子行為的不理解,最普遍的反映是現在的學生不像以前的那樣專心學習了。2.新型數字鴻溝將存在課堂內外之間和學校之間,即由學校信息化差異帶來的“次生數字鴻溝”,以前普遍存在的數字鴻溝是由區域之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差異帶來的信息化設施和信息化人才儲備不均衡而導致的。3.教育系統正在變革的浪潮與全社會傳統教育思維習慣的沖突。

建多元化的微課評價標準提高產品的利用率

問:微課作為一種新事物,適當的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是必要的。當前微課建設潮流已經形成,高校和中小學正在投入相當資源,通過評價標準的導向作用,可以避免明顯的誤區和偏差,提高產品的利用率,節約教育資源。現階段如何逐步健全和完善評價體系和游戲規則?如何能讓微課的學習者包括學生、教師,以及各類感興趣的社會公眾,愿意學、愿意用、愿意評?

黃榮懷:早在2003年至2007年間,我曾主持過一個中國與英國的數字化學習比較項目,發現中英兩國的學生在電子文本閱讀和提問上存在較大差異,我們的學生在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和通過歸納文本材料內容而提問等方面相對較弱。在2008年我曾與北京交通大學陳庚教授一起曾調查了16所網絡教育學院,在無干預和學習引領的情況下,平均每個單元的訪問率為10%,即每100位學習者只有10位曾訪問這個單元的資源。這個比率與慕課的成功率大體相當。

微課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的教學活動過程的記錄。在一些微課大賽中,除了要提供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要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從理論上講,微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1.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2.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包含簡短而完整的教學活動。視頻長度以5-10分鐘為宜。3.它是從有利于學習的角度去制作的,重心不再是教師如何教授知識。

我也參加了一些關于微課的評審和研討活動,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需要引起關注:1.將原來PPT文檔配音,穿插部分從網上下載的“精美”圖片或視頻,通過視頻加工制作成5分鐘左右的微課。我看到這類微課的流暢性和清晰度還不如原有的PPT文檔,難以引起學習者的興趣。2.將以前精品課程或視頻公開課錄制的視頻“碎片化”,把一節課的視頻按所謂的“知識點”切分打包成若干個微課。雖然視頻變得短小精悍而適合觀看了,演示效果不錯,卻難以吸引學習者持續觀看和學習。3.把原來45分鐘視頻講授的內容,剪輯掉與知識點講解無關的內容,也制作成5分鐘左右的微課。在課堂應用時,組織學生先觀看視頻,然后布置學生開始做作業。因學生的差異性導致課堂進度難以控制,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4.將普通家教過程中常用的輔導方法錄制成視頻片段,再“找補”一些設計理念,“升華”成典型案例參加評比,形式上與微課的制作理念完全一致,其應用效果也不理想。

學習是否發生是有條件的,包括學習者的身心準備、難度適宜的學習內容、興趣或好奇心、合適的學習資源等。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的,包括適宜的時間和地點、可能的學習伙伴、學習方式、預設的學習產出或任務等。目前大部分微課的學習情境是以“課堂教學”或“自學”作為學習情境而假設的,還遠不能適應數字土著對學習情境多樣化的訴求。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