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日前提出的“智慧社區下智慧家庭”服務模式又在家電圈里火了一把。記者已經記不清從2013年提出新三坐標智能戰略之后,這已經是長虹燒起來的第幾把火。但可以明確的是,無論是家庭互聯網,還是OTO平臺,長虹正通過CHiQ家電讓這些概念從夢想走向現實。而這些新硬件背后強有力的支撐,正是長虹多年耕耘所積累下的語音智能芯片、紅外識別、云圖像識別、云平臺、大數據、IPP等領先技術,更是長虹精心打造的以軟件(操作系統)+硬件(芯片)+服務(大數據)為基礎的核心軟實力。在擁抱“互聯網+”的產業變革中,長虹已經走出了一條軟硬兼施的差異化智能家電路線。
一次擁抱“互聯網+”的產業革命
長虹擁抱“互聯網+”的變革可以追溯到2013年,當時雖然還沒有“互聯網+”的概念,但在長虹內部,卻已經有了“+互聯網”的雛形。2013年,長虹提出將智能化、網絡化和協同化作為“新三坐標戰略”。在此背景下,長虹啟動實施大數據、云平臺等核心配套項目。2014年,長虹正式提出全面“擁抱互聯網”的口號,并一鼓作氣向市場拋出國內首款三網融合智能電視CHiQ電視、搭載云圖像識別技術的CHiQ冰箱、具備人體狀態感知技術的CHiQ空調三大重磅產品。至此,長虹謀劃的家庭互聯網藍圖浮出水面。
回憶起CHiQ一代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歷程,長虹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看來,當時CHiQ一代產品的創新方式是非常正確的,我們當時做的就是‘+互聯網’,是傳統的冰箱、空調和互聯網的結合。”在該人士看來,白電產品是功能型產品,企業要考慮的是如何讓智能化為它服務,進而為用戶提供更智能的產品和更優質的體驗,因此長虹強調的是“+互聯網”,把互聯網當作工具,從技術解決、用戶體驗、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為制造企業服務。
今年年初,傳承長虹智能化基因的CHiQ二代產品再度引發行業激蕩,并將“85后”史上最年輕的產品經理陳科宇推向大眾視野。無論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研發理念,還是以產品經理制為核心的研發機制,都更有“互聯網+”的味道。而就在不久前,長虹又率先在業內提出IPP架構,通過IPP聯接、交互、安全框架,形成跨終端設備的智慧家庭軟件平臺體系架構,實現不同設備在IPP系統下的“以人為中心”的協同。據長虹副總工程師陽丹介紹,長虹還將開放軟件平臺API,吸引硬件廠家、第三方軟件開發力量、內容和服務提供商等共同參與IPP生態系統打造。至此,長虹智慧家庭戰略更加清晰,這與去年陽丹在媒體面前公開劇透的“超級融合”目標不謀而合。
陽丹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互聯網+”將徹底改變家電行業生態,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家電行業的競爭正在從硬件比拼向“軟件+硬件+內容+服務+運營”的競爭模式轉變。而面對這一智能化轉型之戰,長虹已經備下了充足的彈藥。
陽丹說,在整個戰略中,長虹希望分兩個階段來實現轉型:第一階段先做好布局,搭好平臺,基本實現運營模式的互聯網化;第二階段再持續提升終端產品,構建圍繞長虹智能終端和平臺的產業生態。在長虹的構想中,未來的家電將通過網絡協同構成一個整體,在大數據云端的支撐下為家庭成員提供管家式的服務。
兩代以人為中心的CHiQ產品
其實,“互聯網+”的核心就是提升企業和用戶的連接能力,以用戶的視角考慮問題,重構企業原有的規范流程。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長虹的過渡也正是基于此。這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研發理念。目前,長虹依托大數據已經形成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軟硬件研發流程
今年年初,長虹發布CHiQ二代智能電視,不但搭載全球獨創的“M+雙芯”智聯技術,還在一代產品“四個看”的基礎上,打造了“直播定制玩、移動同步玩、大屏極速玩”的暢爽體驗。
在以人為中心的研發理念下,長虹建立了以消費者“痛點”為導向的設計和制造體系,深入挖掘消費者特點,據此規劃產品的形態、功能、應用場景等。針對消費者“痛點”,長虹還提出了個性化定制的概念。據長虹控股公司工程技術中心總經理潘曉勇介紹,長虹的個性化定制建立在云端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不同消費群體的使用習慣與喜好,開放定制參數,消費者可以通過定制參數的不同組合,挑選出適合自己的產品。CHiQ二代智能電視所獨有的收視推薦功能,就是基于用戶習慣的大數據分析和個性化定制所提供的服務。
在長虹看來,未來白電發展的核心是健康,比如專注食品鏈健康的冰箱、專注空氣健康管理的空調以及專注飲用水健康的凈水設備等。顯然,這些產品的研發起點都是以人為中心,圍繞用戶需求來打造的。
未來家電業的發展路徑是著力打造智能家居、開放平臺和用戶生態圈,長虹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比如用戶家里分別買了長虹、海爾、美的等不同品牌的家電產品,那就必須使用3個APP,或者3個不同的協議來控制,因為這3個設備實際上是相互獨立的信息孤島。未來,長虹就是要打通這種障礙。”
陽丹告訴記者,在“互聯網+”的引領下,長虹將不斷提升終端智能化水平,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方向,強化長虹現有終端產品的競爭力,拓展新型智能終端,在終端智能的基礎上構建“傳感器接口”,再向傳感器網絡演進。
三大齊頭并進的信息化平臺
為保障長虹智能戰略的全面落地,長虹搭建起包括智能制造、智能研發、智能交易三大平臺在內的智能化系統管理平臺。“三大信息化平臺實現了長虹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創造產品和服務,再將這些推向消費者。”長虹智能交易平臺規劃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勾強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
在勾強看來,通過以O2O為核心的智能交易平臺的打造,不但整合了電商、物流、售后、用戶資源等,還將和產品公司協同提升營銷能力,讓營銷環節與智能研發、智能制造發生緊密地關聯。就像陽丹所描述的,用戶在智能交易平臺完成交易,其需求還需要在智能研發和智能制造平臺進行快速響應,在這個快速響應的過程中,又需要內部有強大的數據運算能力來把控制造、生成、發貨等,三大平臺相互銜接,通過互聯網實現強相關。三大信息化平臺正是從用戶需求出發,以人為中心去創造產品和服務,而其外在體現正是長虹擁抱互聯網的智能化轉型。
憑借三大平臺的協同優勢,長虹實現了從硬實力向軟實力的快速迭代。如今,這三大平臺也正在為長虹聚焦智慧小區視角下的智慧家庭,構建“軟件+硬件+內容+服務+人”的家庭互聯網產業布局,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先于行業轉型智能化,摸索“+互聯網”,再到以用戶為中心掀起產業變革,擁抱“互聯網+”,就兩代CHiQ智能家電產品的相繼落地、IPP(個人集成網關)智慧家庭軟件平臺的提出,以及產品經理制的持續推進來看,長虹無疑是家電企業當中對智能化轉型方向吃得最透、轉型路徑找得最準的企業。兩代CHiQ產品背后,是長虹在軟硬件研發和信息服務上長期積累起來的整體性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又給長虹智能化轉型帶來了更多機遇。陽丹告訴記者,“互聯網+”進一步明確了長虹的發展方向和方式,也將進一步推動長虹在企業運營、產品創新、生態鏈打造和商業模式變革上持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