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使用AI工具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辨析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著力提高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透明性和可解釋性
——蔣忠波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近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旗下夸克App在成都舉辦“AIGC與大學教育”主題研討會,邀請了多所高校教授及專家學者,共同研討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時代的學科教育與人才培養等相關問題。
在如火如荼的AIGC時代,大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如何應變求新?這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高校教育有望做到“千人千教”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為大學教育帶來新的機遇。“AI賦能教育,加上教育數字化轉型,使得因材施教變得更加便利。”西南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系主任李忠俊表示,智能化教學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在新的技術背景下,各大高校也正積極尋求更加靈活、智能和個性化的教育模式。
站在教師的角度,李忠俊表示,師生可以運用這類工具廣泛收集數據、資料,為課程設計提供創新思路,生成多模態的教學內容。比如AI技術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和行為模式,能夠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使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或是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和虛擬互動,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和內容,甚至為每個學生打造專屬教學內容。這些做法大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可行性,讓大學教育有望做到“千人千教”。
培養社會需要的科技人才
隨著AIGC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教育等傳統熱門學科備受關注。根據夸克App發布的《2023高考志愿報告》,今年高考志愿填報期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成為關注度最高的本科專業。相關搜索數據也顯示,“人工智能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有哪些”等問題受到年輕人廣泛關注。
當下的存量市場環境對于學生的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提出更高要求,對此,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井寬建議,無論是選擇繼續深造還是選擇就業,高校學生都需要注意外部市場環境正在發生的變化。“計算機專業和別的專業不同。比如數學專業,你解決的問題可能還是一百年前某個教授研究的問題,但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需要不斷地擁抱變化,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術。”宋井寬說。
“伴隨AIGC技術的發展,以及對人工智能、大模型、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大學教育也開始采用更創新的教學模式。”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副總裁兼黨委書記周曉鵬表示,技術快速迭代帶來教育與人才培養的變革,高校需要重新思考哪些知識是更重要的,塑造和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
針對AIGC時代的科技人才需求,夸克技術負責人蔣冠軍從就業角度分享了看法。“互聯網企業在人員的招募和培養上,首先側重的是算法人才,其次是可以深入參與模型構建細節的工程與技術平臺人才,再者是產品與運營人才。其中數據策略的產品和運營成為新興崗位,數據標注團隊的運營能力將是模型能力的重要成功要素之一。”他說。
積極應對新技術帶來的變化
“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使用AI工具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辨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蔣忠波強調,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于內容生產影響巨大,但在專業領域使用這類工具,對內容真實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因此,要著力提高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透明性和可解釋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舉行全球教育部長會議,探討人工智能應用給教育系統帶來的機遇、挑戰與風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法尼亞·賈尼尼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教育開辟了新的視野和挑戰。但我們迫切需要采取行動,確保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按照我們制定的條件融入教育。正如會員國一致通過的《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所述,我們有責任把安全、包容、多元、透明和質量放在首位。”
此外,雖然教育方式、教學內容、知識獲取渠道和方法等都在AIGC時代發生著改變,但在蔣忠波看來,教育在變化中仍有堅持不變的東西:“一方面,我們要確保教師和學生的主陣地,給教師與學生賦予充分的選擇權。另一方面,無論換用何種工具或手段,我們都要在專業內容生產領域保持對真實可靠的要求。同時,要盡可能讓人工智能的‘黑箱’越來越透明,從而更好地為教育行業和專業需要服務。”(記者 崔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