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云庭審”“云辦案”凸顯戰疫時期司法“智慧” 
來源: 法制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0-03-13

三地連線,異地同頻。3月6日下午,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法院在線審理一起拖欠貨款糾紛案,法官在法庭、原告代理人在家中、被告姜某在高速路休息區,進行了視頻連線。最終,在法官主持下,當事雙方在線達成調解協議,并對這種便捷的庭審方式大加贊賞。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相城法院“云庭審”的第550起案件。
曾經,“云庭審”更多地出現在互聯網法院。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管是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還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廣西、甘肅等地,“云庭審”頻頻見諸報端。與此同時,各地檢察機關也不斷加大“云辦案”力度。
“疫情期間,司法機關借助近年來大力推進的信息化建設,探索‘云庭審’‘云辦案’,實現疫情防控和辦案兩不誤,積極回應了社會關切和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畢玉謙積極評價的同時也指出,當前線上辦案還需要進一步明確規則、明晰標準、統一程序等,以確保司法公正。
探索實踐運用
疫情期間開展“云庭審”,相城法院可謂拔得頭籌——2月中上旬,該院線上開庭數一度占全國法院線上開庭總數的2.5%左右。截至3月6日,相城法院“云庭審”550起案件,占同期全院審理案件數的70%。
為什么要大力推進“云庭審”?相城法院副院長吳宏告訴記者,這是順應形勢發展、從司法為民角度作出的選擇。“云庭審”讓當事人、訴訟參與人足不出戶就能參加訴訟活動,疫情期間,其便民、經濟、高效和公正的特點更為明顯。相城法院相繼開辟9個互聯網法庭,其中兩個設在基層人民法庭,保證“云庭審”順利推進。
統計數據顯示,相城法院“云庭審”平均用時43分鐘,90%不需要再次開庭,可直接結案。
記者梳理發現,疫情暴發以來,很多司法機關都將“云庭審”“云辦案”作為一種重要的辦案方式。
一個多月以來,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檢察院“云辦案”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案件58件,占全院同期辦案量的73.41%。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人民法院“云庭審”案件27件,其中民事22件、刑事5件,占全院同期審案數的93.1%。
“疫情期間庭審‘不打烊’,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溫度。”在大新縣法院院長陳曉程看來,大力推進“云庭審”是有效落實疫情聯防聯控的要求,也是法院在關鍵時期堅守司法為民的底線。
甘肅省隴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推動全市兩級法院探索“云庭審”,疫情期間隴南中院“云庭審”案件9件。隴南中院院長馬劍勇說,除疫情因素外,轄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也是隴南中院積極推進線上辦案的重要原因。“云庭審”不受地域空間限制,正是隴南審判實踐急需借助的。
打破時空限制,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也是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檢察院推進“云辦案”的初衷。為解決與看守所相聚近30公里,辦案頻繁往返耗時耗力的問題,從2016年5月開始,江北區檢察院就探索線上辦案,不僅有效節約司法資源,也讓檢察官有更多時間精力辦理疑難復雜案件,從而提升辦案質效。
“‘云辦案’已經成為辦案‘神器’。”江北區檢察院檢察一部主任馮晚書說,疫情防控期間該院“云辦案”審查逮捕案件71件104人、審查起訴案件71件86人,分別占同期辦案量的81%和64%。
注重辦案質量
“本次訊問采用遠程視頻方式,你有異議嗎?”
“沒有異議。”
“是否申請回避?”
“不申請回避。”
3月4日,在審查起訴一起涉嫌販賣毒品案中,江北區檢察院的檢察官通過遠程視頻訊問了身在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整個過程,畫面清晰、語音流暢。
馮晚書介紹說,江北區檢察院“云辦案”與傳統辦案無差別,兩名以上辦案人員辦理、權利義務告知、聽取意見、證據開示、提押還押、認罪認罰案件值班律師見證等程序一項不少,不會因線上辦案而降標準、做變通、打折扣。
“云庭審”“云辦案”,司法會不會因為上線導致公正下線?這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司法機關必須解決的重點。
“如果公正無法保障,‘云庭審’就失去了意義和必要性。”吳宏告訴記者,在探索推進“云庭審”過程中,相城法院把確保司法公正作為首要任務,及時出臺《民事訴訟在線庭審操作規程》《在線庭審告知書》等規范性文件,并于3月9日在江蘇省率先出臺《電子訴訟規則指引》,對“云庭審”全程進行規范。
“比如,一起民事案件在線開庭,將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審理,包括申請回避、答辯、舉證、質證、陳述、辯論等,程序上無省略和簡化,會保障當事人的各種訴訟權利。”吳宏舉例說。
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姜琪說,西湖檢察院出臺遠程視頻辦案流程規范辦案,明確檢察官不得剝奪犯罪嫌疑人要求當面提訊和庭審的權利,若犯罪嫌疑人或律師對“云辦案”提出異議,則無條件退出進行線下辦理。
“‘云庭審’的每一起案件均嚴格按照現場法庭正式開庭的流程進行,且全程錄音錄像。”馬劍勇說,隴南中院還就“云庭審”案件多次邀請人大代表作為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保障辦案質量的同時,讓“云庭審”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云庭審”“云辦案”還讓司法更加公開透明,全程留痕也讓監督更為直接、便捷,有力推動了司法公正。大新縣法院近期“云庭審”的案件,在中國庭審公開網直播了26場。
“審判模式變了,但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原則不變,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的審判任務不變。”陳曉程說。
規劃長遠發展
實際上,“兩高”之前發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都有探索“云庭審”“云辦案”的表述。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就明確,適度擴大在線訴訟的覆蓋范圍。
疫情期間,“兩高”分別印發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刑事案件辦理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開展在線訴訟活動,可以采取視頻等方式訊問犯罪嫌疑人。
隨著“云庭審”“云辦案”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廣泛探索運用,一個問題隨之產生:這是司法機關的應急之舉,還是會成為今后司法辦案的常用模式?
受訪者普遍持樂觀態度,認為在進一步提升技術、完善辦案規則等情況下,線上辦案將成為司法辦案常態乃至主要的方式。
吳宏告訴記者,相城法院在大力推進“云庭審”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法律層面上,適用范圍難以精準把握、當事人中途退庭等行為有待定性處理、舉證質證規則有待統一規范;技術層面上,內外網數據無法同步共享、證據真實呈現困難、網絡安全保障困難等。
“我們邊實踐邊探索邊破解難題。”吳宏非常看好“云庭審”,之前相城法院“云庭審”的550起案件中只有1起為刑事案件,而隨著與看守所的溝通銜接,3月10日起,“云庭審”在刑事案件中全面運用。
馬劍勇坦言,雖然對“云庭審”的需求很大,但隴南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存在科技法庭升級改造的資金缺口、專業互聯網司法人才缺口以及很多群眾信息化運用水平不高等問題。
“目前,互聯網司法尚處于借鑒傳統司法的階段,而傳統司法制度及經驗無法滿足互聯網司法的實踐要求。建議出臺互聯網司法相關制度及訴訟規則。”馬劍勇說。
姜琪提出,檢察機關“云辦案”需犯罪嫌疑人和律師同意才能適用。同時,需要羈押場所的大力支持,解決“云辦案”空間、設備和系統兼容等系列問題。
在畢玉謙看來,探索推廣線上辦案,符合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潮流和新時代群眾便捷公正司法的需求。但實踐中需要注意,各地情況不同,案件復雜程度不同,條件不成熟、不符合線上辦案的不應強求推行。
“要堅持法治原則,不能突破現有法律和司法解釋。特別是要強調程序的正當性,在線審理不能演化為書面審、語音形式,不得影響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畢玉謙說。(記者 周斌)
(原標題:應急之舉還是長遠之策 疫情防控期間司法機關“云庭審”“云辦案”調查)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