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農不穩”,“三農”工作涉及國家糧食安全,關系到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意義十分重大。瞄準智慧新農具,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讓農業生產的效率得到提高、效益得到提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之路,也是農民致富和鄉村振興的先決條件。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在歷史上,從耕牛替人加快耕作速度,我們看到了最簡單直白的效率比較;但耕牛的效率提升空間有限,“無力漸行”的短板十分明顯,此后,機械的替代使得耕種的面積和效率大大提高;而如今,在“互聯網+農機”的智慧模式下,“新農人”們只需坐在家里點點鼠標,就可以實現從耕種、管理到收割的“一鍵操作”。
時下種地的工具,不再是傳統的鐵锨、镢頭,而是遙感監測系統、物聯網系統、水肥一體化、智慧農機……在大棚里,光照強弱、溫度高低、濕度大小,農作物施肥、灌溉標準都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測和調節。用上了智能化設備后,科學管理變得更簡便,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菜品的產量高了,對接市場后的價格也更有了保障。運用智慧新農具,推進現代新農業,山東走在了前列,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5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全面進入了機器換人的新時期。2019年8月,已創建國家級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45個,居全國首位。
農業現代化體現在工具現代化,更體現在流程智慧化。智慧新農具在齊魯大地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優質發展高效推進、全面覆蓋,打造了農業智慧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山東樣本”。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智慧農業現代化,面臨著“誰來種地”“用什么去種地”“怎么樣去種地”的重要課題,我們要立足現實、順勢而為、精準發力,發揮政策的撬動效應,建立智慧農業產業聯盟、支持區域性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加強農村網絡寬帶、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開展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建設試點等,在加快智慧農業發展的路上越走越寬。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瞄準智慧新農具,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用行動交出了滿意的答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爭當智慧農業和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必當發揚“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進取精神,“只爭朝夕、更快一步”的奮斗精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開創精神,“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實干精神,積極推進鄉村振興“三農”事業,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場上交出一份出彩答卷。(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