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以“創新引領發展、智慧賦能通航”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智慧通航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家有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通用航空相關企事業單位的800多人參加了會議。
本屆高峰論壇由一場主題大會、五場平行論壇組成,共有70余位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圍繞國家有關通航發展的最新政策、通航市場開發、通航信息化發展、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以及無人系統新技術等內容進行了專題演講,并就相關通航發展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
中國民航局原局長李家祥,中國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廉秀琴,中國工程院陳志杰、劉大響院士,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等到會,并就我國通用航空的發展現狀與展望、低空管理與低空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公共安全面臨的挑戰與應急安全管理的發展態勢等專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本次論壇由中國信息協會通用航空分會、中國通航協會信息化分會籌備組與北京東進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北京優眾國際會展服務有限公司承辦。
據了解,為展示近年來我國通用航空企業在通用航空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擴大相關智慧通航成果的認知度,推進相關成果的應用和市場開發,大會還設立了“智慧通航建設推進獎”,并舉行了頒獎儀式,來自12家企業的12個智慧通航項目首次獲得該獎項。
圖: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致辭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在大會開幕式致辭時表示智慧通航的建設已經在路上。朱玉指出:自首屆中國智慧通航發展高峰論壇召開一年以來,智慧通航相關領域已誕生了許多成果,電動航空發展方興未艾,中國通航企業在美國成功上市,城市空中交通體系建設將產生巨量的市場;通航航材共享平臺、通用機場信息平臺、航空體育消費平臺、航空應急救援平臺、精準農業應用平臺等通航信息化平臺已上線或在籌建,通用航空與智慧城市的建設更加緊密;5G、北斗在通航中的應用正在展開,通航星基監控技術日臻完善,數字孿生技術在通航的應用展現曙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通航消費信息化平臺百花齊放;無人機的網絡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碩果累累。許多專家將智慧通航列為2019年通用航空發展的大趨勢之一。這些可喜的現象,說明智慧通航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切實推動行業發展的新動能。通航發展迎來了智慧的曙光。
朱玉指出:推動智慧通航必須全面掌握并運用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更加主動地推動通用航空與智慧的融合。從大邏輯來講,智慧通航建設起碼要經歷四個步驟:一是讓通用航空各種各樣的物能夠“說話”;二是讓物與物之間能夠“對話”;三是讓物與人能夠“交流”;四是讓通用航空器會“思考”。創新的過程需要注意三大要素:創新、價值和市場。只有這三者合一,形成一個運營閉環,創新產品才可以發揮真正的作用。智慧通航的逐步落地,需要先解決資源整合、數據共享,輿論引導,運營閉環等問題,而政府也應該引導相關平臺的建設,使智慧通航健康發展。
中國通用航空協會籌備組組長丁躍致辭
圖:中國民航局原局長李家祥致辭
圖:中國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廉秀琴作《我國2019年通用航空的發展與展望》主旨演講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作《通用航空與應急救援體系 安國利民的重大戰略舉措》主旨演講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空域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志杰作《對低空管理與低空經濟發展思考認識》主旨演講
圖: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作《公共安全面臨的挑戰與應急安全管理的發展態勢》主旨演講
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北航無人系統研究院院長王英勛作《網聯無人機系統運行管理探討》主旨演講
圖:北京東進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寧作《新經濟視角下的低空改革之路》主旨演講
中國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廉秀琴在會上介紹了民航局對通用航空發展的新政策和新舉措,并發布了最新通航運行數據。
廉秀琴指出,2019年民航局積極推動通用航空法規體系建設,出臺多項支持性措施,鼓勵引導行業發展,通用航空運營環境明顯得到了改善,我國通用航空發展明顯加快。2019年正式發布全國目視飛行航圖,通航飛行達112.5萬小時,同比增長13.8%;頒證通用機場數量達246座,首次超過運輸機場(超越的時間點在2019年10月)。創新無人機發展政策,開展無人機物流配送試點,注冊無人機超過39.2萬架,無人機商業飛行125萬小時。
2020年,中國民航將加快推進通航法規體系重構,做實“分類管理”,進一步降低通航企業運營的制度性成本。取消“非經營性通用航空活動登記核準”行政許可,實施備案管理。支持大型城市“1+N”通用機場建設模式,支持地方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備常設口岸功能的通用機場。鼓勵支線機場增強對通航業務服務功能,加快完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保障通用航空飛得起來、飛得順暢。堅持審慎包容監管,扶持無人機新業態在通用航空領域的應用。
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通航+數字催生的“智慧通航”迎來了發展的大機遇。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通用航空相關環節融合,促進低空空域開放,構建智慧通航產業生態體系,推動通用航空產業跨越式發展,是第二屆智慧通航發展高峰論壇研討重點。
國家空域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陳志杰院士以《對低空管理與低空經濟發展思考認識》為題做演講。陳院士指出,從空域連續一體、安全高效、便捷靈活使用的用戶期待角度看,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提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為解決通航發展與低空管理存在的突出矛盾,進行諸多革新。但這些革新只進行了初步探索。下一步在國家空域管理體制改革中,還需圍繞領域新動態,從問題和難點入手,再推進系列改革,打造全新的低空經濟產業。針對我國低空管理改革的深化發展,陳院士指出:必須加快推進我國空域分類與精細化管理,地方政府要參與低空空域管理,要升級通航發展規劃,打造無人機與有人機通航一體的低空經濟,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布局通航機場,規劃低空空域使用,加快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參加本屆高峰論壇的專家學者還就國家信息產業與通航發展規劃進行了政策解讀,對信息技術發展對通航產業發展影響和作用進行了全面分析,與會專家介紹的通航信息化相關案例,涵蓋了智慧通用機場、低空飛行保障體系、通航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應用、衛星在通航中的應用等新成果、新應用、新模式。這些應用成果充分說明智慧通航業已成為推動和引領通航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是參加本次高峰論壇與會專家和來賓的熱點話題。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1月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進行第19次集體學習時特別指出:要加強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完善應急救援空域保障機制。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提高突發事件響應和處置能力。要適應科技信息化發展大勢,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監管執法能力、輔助指揮決策能力、救援實戰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習總書記的講話,為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為航空應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劉大響院士十年前就聯合多名院士提出在我國大力推進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他在題為《航空應急救援體系 安國利民戰略舉措》的演講中指出:要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交通部發布的《交通強國發展綱要》和應急管理部《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建立和完善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要從通航機場建設、應急機隊建設、民間力量整合、政府購買服務、航空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建設等多個方面,大力發展航空應急救援事業。
與會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就如何加快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進行了深度探討。大家認為:在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中,要重視信息化平臺的作用,大力發展智慧通航,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應急救援體系中的應用,實現智慧應急。應通過結合國際先進技術、設備和經驗,充分整合國內已有的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和資源,形成“覆蓋全國、快速響應、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提升救援效率、降低安全隱患。
與會專家和代表們建議,應深入研究航空應急救援在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中的技術規范、技術標準,提出適應我國國情的航空應急救援在風險評估、災害預警、搶險救災等方面的解決方案,為我國應急管理中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風險識別能力建設、災害干預能力建設和搶險救災能力建設做出貢獻。
與會專家和代表們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組織,認真分析研究社會航空應急救援力量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積極尋求破解之道,盡快出臺相應的政府購買服務和其他扶持政策,探索新形勢下中國航空應急救援發展新模式,使中國航空應急救援事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與會專家還就“智慧通航+醫療救援”這一主題,探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航空醫療救援體系。與會專家建議要加速中國航空醫療救援立法,行業標準的建立與推廣,企業運行規范的制定。大家最后一致認為中國航空醫療救援產業大有可為,以醫院為平臺的救援模式要盡快推出試點工程,鼓勵民間資本,通航公司,院前急救機構積極參與醫院航空醫療救援綜合能力建設,完善航空醫療救援機制的建立,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航空醫療救援服務模式。
通航要真正發展起來,實現由飛起來到熱起來然后好起來,市場是根本,而市場就要靠通航消費產業去推動。在“國內通航市場開發策略“的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對通航企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認清通航所處的時代背景、發展大勢,堅定信心。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之年,通航要成為國家產業轉型、人民消費升級的重要抓手。
二是通航企業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深入研究當地的發展規劃,要把通航的發展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結合起來,營造區域產業發展環境,因地制宜,穩扎穩打,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三是各通航企業要創新通用航空業務模式,突出優勢,差異競爭,不要一窩蜂,不要隨大流,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開拓市場,特別要關注航空體驗、航空研學等新興市場的開發。
四是在開發通航市場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提高用戶體驗度,增強用戶粘性。要利用好信息技術工具作為拓客鎖客的手段。
五是要與國家規劃相結合,當前要充分利用好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通航示范省、通航示范區、低空改革試驗區等國家規劃,利用好各次航展、論壇的機會,擴大通用航空在人民群眾中的認識度,擴大基本的消費群體。
六是要善于利用新技術,加強與各專業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合作,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通航,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并持續推廣應用,方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無人系統新技術也是本次論壇的熱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系統研究院院長王英勛就網聯無人機系統運行管理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基于5G的網聯無人機系統概念,通過低空動態無人機運行網絡的構建,形成無人機有效的運行管控手段,并促進5G應用和低空開放。通過空域網絡容量和流量的管理,以及飛行風險的評估,促進民用無人機系統的行業應用。與會專家還就高速無人機、重載無人機以及氫動力無人機的關鍵技術以及無人機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新興市場作了深入交流。與會專家認為:無人機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中重型無人機平臺。特別是有效載荷在30kg到270㎏之間的適應高可變復雜環境的無人機平臺。近幾年,不少無人機研發生產企業加大了無人機研發投入,新技術應用,研制包括超高難度的臨近空間無人機、超小型無人機、機群協同等,為高新科技的應用于無人機產業,極大提高無人機產業的水平。希望業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經過三至五年努力,拿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產品,能迅速滿足社會急需。促進無人機產業的全面發展和產業升級,為社會轉型和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圖:中國經濟新聞聯播、中阿衛視等媒體現場采訪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