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12日在北京發布《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認為,未來數字經濟將引領中國云計算產業快速發展。預計2023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通過云計算這項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幾秒種)完成對數以萬計數據的處理,從而達到強大的網絡服務。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962.8億元人民幣,但僅相當于美國云計算市場的8%左右,與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嚴重不匹配。
報告認為,在云計算領域,芯片產業仍是重中之重,處于云計算產業的上游位置。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直接影響著云計算產業的自主可控水平。因此,從積極應對新技術競爭、保障國家安全的角度,中國云計算芯片產業勢必要加大研發力度,力爭核心芯片不出現受制于人的情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顧問委員會主任宮晨光當天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已經迎來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云計算、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新興技術逐步成熟,并且日益融合發展,為傳統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傳統企業如何把握技術機遇,化解潛在挑戰和難題成為業界重要議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表示,工業互聯網、全息通信的發展,對網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通過云計算能夠實現計算和存儲能力下沉、就近服務用戶、降低訪問時延、提升用戶體驗等。要構建大規模多云交換平臺,具備靈活業務控制能力,支持私有云、工業云、公有云資源統一編排。
白皮書指出,當前,全球云計算產業正迎來新機遇,各主要國家都將云計算、5G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視為承載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基礎設施。未來,中國應以加速推動重點行業上云、用云為著力點,以增強云計算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為主攻方向,夯實基礎、優化環境、完善生態、強化安全,推動中國云計算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