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信息、資金、產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發揮互聯網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有益作用。
作為我國首個發展普惠金融的國家級戰略規劃,確立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從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產品創新、基礎設施、法律法規和教育宣傳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對推進普惠金融實施、加強領導協調、試點示范工程等方面做出了相關安排。
《規劃》指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規劃》明確,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特別是要讓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使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居于國際中上游水平。
《規劃》要求,充分調動、發揮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業態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引導各類型機構和組織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市場定位,完善機制建設,發揮各自優勢,為所有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全覆蓋的金融服務;積極引導各類普惠金融服務主體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延伸服務半徑,拓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促進金融資源均衡分布,引導各類金融服務主體開展普惠金融服務;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形成系統性的法律框架,明確普惠金融服務供給、需求主體的權利義務,確保普惠金融服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根據薄弱領域、特殊群體金融服務需求變化趨勢,調整完善管理政策,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等。
《規劃》強調,充分發揮互聯網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有益作用。積極鼓勵網絡支付機構服務電子商務發展,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支付服務,提升支付效率。發揮網絡借貸平臺融資便捷、對象廣泛的特點,引導其緩解小微企業、農戶和各類低收入人群的融資難問題。發揮股權眾籌融資平臺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作用。發揮網絡金融產品銷售平臺門檻低、變現快的特點,滿足各消費群體多層次的投資理財需求。
《規劃》強調,鼓勵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面向農村地區提供安全、可靠的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服務,拓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廣度和深度。推廣創新針對小微企業、高校畢業生、農戶、特殊群體以及精準扶貧對象的小額貸款。開展動產質押貸款業務,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集中統一的自助式動產、權利抵質押登記平臺。
《規劃》強調,研究創新對社會辦醫的金融支持方式。開發適合殘疾人特點的金融產品。加強對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的開發和推廣,完善電子支付手段。引導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無障礙銀行服務網點,完善電子服務渠道,為殘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提供無障礙金融服務。
《規劃》強調,加快建立多層級的小微企業和農民信用檔案平臺,實現企業主個人、農戶家庭等多維度信用數據可應用。擴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入機構,降低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征信成本。積極培育從事小微企業和農民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構建多元化信用信息收集渠道。通過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及地方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動政務信息與金融信息互聯互通。
《規劃》要求,由銀監會、人民銀行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林業局、證監會、保監會、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參加,建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加強人員保障和理論研究,制訂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進規劃實施和相關政策落實,切實防范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