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辦了國務院扶貧辦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的2017年扶貧日系列論壇之一——“信息高速公路助力脫貧奔小康”平行分論壇,論壇上安徽省碭山縣副縣長汪麗、安徽省碭山縣農民代表繩會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戴建軍、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史煒、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規劃所所長胡堅波參加了圓桌討論,交流典型經驗和做法,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寬帶網絡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武鎖寧主持圓桌論壇。
主持人:搭上了普遍服務的快車,光纖網絡正改變著貧困山村的面貌,那么,一根根光纖到底是如何帶動農民走上致富路的呢?下面我們就邀請來自貧困地區的縣長和農民講一講他們的脫貧致富故事。
汪麗:由于錯過了修路致富的契機,20年間,碭山縣農民的梨子賣不出去,賣不上好價錢。后來,老百姓在信息化道路上看到了希望,為此,縣政府決定兩步并作一步走,既發展道路交通又要建設信息化高速公路,我們提出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把基礎電信企業和住建、規劃、城市管理等相關部門集中在一個平臺上,為基礎電信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在這種模式下,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經濟發展鋪就了信息高速通道,碭山縣成為“全國電商第一縣”,2014年全縣的電商收入只有8000萬元,而到了2015年就達到了10億元,2016年達到了31.6億元,今年到現在就已經超過了37億元。在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開展后,碭山成為第一批試點縣,2015年實現了行政村的光纖網絡全覆蓋,截至2016年年底,全縣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光纖網絡。基礎電信企業不僅為全縣的60個國家級貧困村開通了光纖網絡,還搭建了電商扶貧驛站,為農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繩會展:一直以來,我們當地的水果都賣不上好價錢,2016年蘋果幾毛錢一斤都賣不出去,后來我們想在網上試試,通過在淘寶等平臺上的銷售和推廣,十幾天就賣出了3000多萬斤,價格賣到了1塊錢一斤,解決了水果滯銷問題。農民也認識到了電商的好處,開始自己搞起了網上銷售,在碭山30多億元的網絡銷售額中,有70%~80%來自于農民的銷售,平均每15個農戶就有一兩戶從事農產品的電商銷售。患有骨髓空洞癥的農民李娟,通過嘴巴叼著觸摸筆來上網,不僅自己賺到了錢,還帶領周邊的農民一起致富。
主持人:下面請各位專家談談對電信普遍服務試點與農村扶貧關系的認識。
胡敏: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讓碭山縣——一個老區、一個貧困山區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對于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貧困村來說,關鍵是解決“傳統農業怎么走向現代農業、傳統農村怎么走向現代富裕農村、落后的農民怎么變成現代農民”的問題。基礎電信企業開展電信普遍服務工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搭建了平臺。此外,扶貧要扶智,關鍵是開展文化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將教育帶到了貧困村。政府、企業、農戶、行業協會緊密搭建合作平臺,真正讓信息高速公路在脫貧奔小康這條路上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史煒:前年我去了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的公路比上世紀90年代我去的時候好多了,藏民的房子也由原來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但是很多地方還是沒有通信,這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沒有渠道賣出去,有些地方還是很貧窮,我們國家找到了精準扶貧的出路,那就是搭建信息高速公路,用信息化助力脫貧,只要把光纖鋪到這些貧困地區,村里的農產品能賣出去,脫貧自然就有了希望。不過,精準扶貧并不是簡單地把光纖鋪到各個行政村、自然村或者農民的家中,在此基礎上運營商還要搭建綜合服務平臺,網絡的鋪設和當地產業的發展應該緊密有效地對接,讓貧困地區的信息化發展和脫困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精準扶貧的效率才會更高。
戴建軍:如今我們進入了信息社會,如果農村的網絡還有缺口,那么我國的現代化就還有缺口。寬帶網絡進入農村后,最開始是發展農村電商,如今,寬帶網絡給農村帶來的改變更加多樣化,比如網絡教育等。網絡讓農村進入了一個更大的市場,原本賣不出去的產品如今都賣出去了,原本與城市隔絕的農村,如今也能享受到城市的一些資源,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此外,網絡提升了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比如帶動快遞物流等產業的發展,也給農村帶來了發展動力。網絡扶貧和過去的扶貧有很大的區別,過去的扶貧是發放物資和錢,而現在是通過網絡來提升農民致富的能力,比如農民可以開一個網店,或者上網找更多的資源,這就是“造血”,更有意義。
主持人:電信普遍服務給農村帶來了哪些變化?
胡堅波:兩年間,中央財政和基礎電信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推動寬帶網絡覆蓋了13萬個村,其中有4.3萬個貧困村,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剛剛驗收,三期工程還在實施中,未來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成果。從當前的成效來看,一是IPTV的發展,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寬帶的發展帶動了IPTV的發展,比如在四川的偏遠農村,農民不僅能看到有線電視,還能收看很多網上的娛樂節目,還能遠程視頻通話。二是電商,農村寬帶的發展帶來了農村電商的繁榮,不過寬帶接到農民家中以后農民要學會用,還需要相關機構和協會開展培訓來輔導農民進入電商這個行業,比如開設電商服務站等。三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很多農民是因病致貧,或是教育水平落后導致的世代貧窮,有了寬帶網絡作為基礎,未來發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就有了可能。
主持人: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程下一步如何深入推進?
胡堅波:一是擴大覆蓋問題,下一步向自然村覆蓋采用的技術就不一定是光纖,可以采用多種靈活的技術把原來的光纖延伸到其他的自然村。注重移動信號的覆蓋,農民的上網終端大多是手機,如果4G信號不好,移動支付不能用,移動業務也發展不起來。用補貼的機制鼓勵農民使用網絡,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在投資建設環節有補貼,在使用環節也有補貼,讓農民嘗到上網的甜頭,自然就會有更多的農民使用,形成良性循環。二是“用得好”問題,目前專門適合農村的網絡應用相對較少,我們可以引導互聯網企業開發更多符合農民需求的互聯網應用。三是后期維護問題,對于后期需要很高維護費用的地區給予一些補貼,確保把信息高速公路建得更好、維護得更好,讓農民從中獲得好處。
戴建軍:農村網絡的升級改造需要一個長效機制,建立一個服務基金,將這項事業不斷向前推進。政府已經搭臺建設了信息高速公路,下一步就是要讓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需要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此外,還要提供一些技能培訓,將網絡服務和其他服務結合起來。
主持人:只有大家攜起手來,才能讓信息高速公路助力扶貧奔小康這個事業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