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中國電子政務十大猜想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1-07-06

2011年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開篇之年,即是“十二五”規劃宏偉藍圖全面展開的新開端,也是國家各項事業全面騰飛的新起點。2011年,我國電子政務發展也將進入新的時期,國脈電子政務網特別企劃中國電子政務十大猜想,以期探尋我國電子政務未來發展方向。

1、政府網站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同時也“十二五”政府網站發建設的奠基之年。隨著電子政務的發展,政府網站的普遍認知度與社會認同感正在逐年增加,人們對政府網站的參與熱情與應用能力正在逐步提升,新技術的出現讓人們對政府網站的服務內容與能力提出新的期待。“十二五”政府網站的發展應順應互聯網與電子政務發展的時代潮流,契合“智慧政府”的建設要求,充分利用民間力量和調動公眾參與熱情,使用戶不僅是政府網站的受益者,同時要成為政府網站的建設者。政府網站不能止步于“政府的網站”,應發展成為人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智慧導航”與“感知中國”的網絡支點。(來源:國脈互聯《2010中國政府網站發展研究報告》)

2、網絡問政

從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演繹億萬網民“最幸福的網事”,到地方官員邀請網友“拍磚”、“灌水”;從領導干部開設網絡博客,到政府網絡發言人紛紛亮相;從上網“捎話”成干群交流的新時尚,到網絡問政寫進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網絡正成為執政者與民眾真誠互動的言論場,成為政治文明與法治建設進步的助推器。2011年期待更多的黨政官員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榜樣,與廣大網民親密接觸,推動國家網絡問政和民主政治更加成熟。

3、網民力量

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突破了4億關口,較2009年底增加36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較上一年度提高2.9個百分點。網民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如今,輕點手中的“鼠標”,通過網絡關注社會熱點、表達意愿,已成為網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前些年的熱衷“圍觀”“拍磚”等情緒化表達不同,隨著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逐漸成熟,網民意愿的表達也日趨理性,并由單純關注熱點事件本身,逐步發展為“舉一反三”“呼吁建議”等,體現出網民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政府網站邀請網民“拍磚”、“灌水”、“挑刺”,2011年這股強大民間力量必定持續發揮監督作用,不容忽視。

4、微博客

在互聯網時代,用好新興媒體來引導輿論、應對社情,是政府的職責。如今,微博客是最為短平快的網絡信息傳播平臺,而政府部門掌握著重要的稀缺信息,如果二者能有效地整合起來,官方微博客將成為最受歡迎的傳播工具。政府把互聯網作為政務信息公開的首選平臺,開通微博客應對突發輿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親民性。然而,把微博客陣地打造成公眾信賴的品牌,以及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乃至網絡問政的真正實現,將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5、網絡發言人

網絡時代,政府部門利用網絡平臺回應公眾關切,是對“網絡問政”的一種落實。“網絡發言人”的誕生,不僅意味著新聞發言制度的刷新,更標志著信息公開、網絡問政的深入。從政府網站開通,到地方領導留言板設立,各地借助新興傳播手段,關注、回應輿情民意,更為積極,更為規范。繼云南、廣東、貴州等地方政府部門率先設立了網絡發言人制度,2010年,我國各地方政府網絡發言人頻頻亮相,從現實走向網絡。2011年,網絡發言人如何調動相關部門,如何確保答復實效,如何保證自身公信,成為新的考驗。

6、物聯網

當前電子政務建設應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國家領導人對此高度重視,不久前胡主席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指出:“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知識服務、智能服務的快速發展為個性化制造和服務創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環境”。2009年溫家寶總理視察無錫,提出在無錫加快建立中國的感知中國中心,由此啟動了全國范圍內的物聯網建設。物聯網可以真正實現“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目前國家提出的“感知中國”計劃,將推動物聯網在全國各地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應用。物聯網的應用領域很廣,尤其是與電子政務關系特別密切的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環境監測、遠程醫療等等領域,物聯網都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工作和服務的效能。目前制約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統一的標準,因而難以整合,我國已成立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希望能及早介入這一領域,盡快制訂各項標準。

7、智慧城市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城市,它的好壞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現在與未來,夢想與下一代;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化運動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一道奇觀,有成績、經驗、問題、困惑與挑戰;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好壞直接關乎中國未來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現在就要我們高度關注和戰略研究。

目前,上海、寧波、無錫、深圳、武漢、佛山等國內城市已紛紛啟動“智慧城市”戰略,相關規劃、項目和活動漸次推出,進入了我國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隊。2011年,智慧城市將持續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新熱點,建設和發展智慧城市已蔚然成風,大勢所趨。

8、網絡民意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擁有了麥克風,將“網絡民意”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是對網民同時也是公民這一身份的肯定,是對網絡民意的尊重。網民存在結構性特征,迫切需要網民保持理性的民意表達方式。2011年需要更加重視網民的合理建議和訴求,也要對網絡民意進行正確地鑒別、引導。

9、政府信息公開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的發展,對政府信息公開提出了快捷、方便、全面、透明、低成本的新要求。網絡是政府發布信息的“黃金平臺”,政府網站充分地滿足了這一新要求,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窗口,在實行政府信息“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過程中,成為重要的載體。

我國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中,信息公開得到了普遍的重視。作為政府網站的三大功能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頒布與實施以后,得到了進一步的法律保障與規范。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目前我國政府網站的信息公開已經成為了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無論是發布信息的深度、廣度,都有待于進一步發展;2011年期待主動公開地態度更積極、更主動。

10、十二五規劃

新華社10月27日受權播發《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發展和提升軟件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重要信息系統建設,強化地理、人口、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大力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確保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