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政務新媒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4-04-24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不斷涌現,政府與公眾的關系也正在發生著改變,我國政務網站正由單一資訊提供功能的“內容導向”平臺,向具有網上業務受理與辦事功能的智能化“電子政務導向”平臺發展。

新媒體是近年來興起的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會化新興媒體形態。隨著微博、微信、客戶端,以及網絡電臺、微視頻這些新媒體的不斷涌現,政府與公眾、傳統媒體與受眾的關系也正在發生著改變。承擔著政務信息傳送等功能的政務新媒體,正面臨著多樣化發展格局。

政府網站向智能化政務平臺發展

盡管目前IT業界和傳播學界有關人士認為,政府網站是web1.0時代的產物,多數功能側重于“我說你聽”類的靜態信息發布,其互動效果不如近年來興起的微博平臺。但實際上,近年來政府部門踐行網上群眾路線,也在與時俱進地對政務網站的功能進行著不斷的改善和提升。

目前,政府門戶網站仍是政府部門政務公開、對外提供系統信息檢索與數據查詢等綜合服務的“總平臺”,也是信息化時代政府提供政務信息和電子政務服務的窗口。從當前政府“網絡問政”的普遍性實踐應用來看,我國政府網站正處于轉型期:正由單一資訊提供功能的“內容導向”平臺,向具有網上業務受理與辦事功能的智能化“電子政務導向”平臺發展。

政務微博進入精耕細作階段

經歷3年多的快速發展,國內政務微博在加強政務信息公開、增進政民對話交流,以及處理突發事件、澄清不實傳言和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傳播功能,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益。

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這是我國政府第一次以文件的方式,將“政務微博”正式確立為繼政府網站、政府新聞發布會及新聞發言人制度之后的第三大官方權威信息發布途徑。

雖然最近一年多來微信的火爆發展客觀上分流了一部分微博用戶,使政務微博的活躍度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綜合觀察,微博與生俱來的媒介屬性,使其重構了一個與現實社會真實相嵌、鏡像交映的網上“微社會生態”。因此,政務微博在政務傳播與政民互動方面依然具有很大的優勢和旺盛的生命力。

盡管當前政務微博的運營現狀還存在信息發布流于形式、微博功能定位不明確,以及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和績效管理不盡合理等方面的問題,但其在發展過程中顯示出的勃勃生機,表明政務微博在精耕細作層面仍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如何進一步豐富政務微博的移動式現場發布、碎片化信息即時發布等信息發布形式,都是政務微博順應媒介傳播環境變化,實現從理念到行動升級而亟待提升的關鍵能力。因此,持續重視和深化發展政務微博的問政效能,是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內政務微博發展必須明確的一個重要方向。

政務微信謹慎前行

從2012年8月騰訊推出微信公眾平臺至今,政務微信的發展路徑可謂跌宕起伏。在2013年8月微信升級為5.0版之前,一些政府部門建立的微信公眾平臺在應急管理、輿論引導、社會組織動員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微信升級為5.0版并完成“去媒介”功能之后,由于功能上“訂閱號”與“服務號” 的劃分以及一系列限制規則的制訂,政務微信的發展一度受到影響,但隨著國家出臺相關文件大力推動政務微信發展,使得政務微信在數量上又呈現了激增態勢。據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全國政務微信數量目前已接近6000個,僅今年第一季度增量就已達到了去年全年增量。

微信進入5.0時代后,政務微信進入到以“服務號”為核心主導功能的“后政務微信”時代。相比“訂閱號”,微信“服務號”雖然具有信息即時到達顯示、信息查詢和提醒功能,但每月只能推送發布4條信息,且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等因素,影響了政務微信“服務號”應用的拓展速度。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當前80.31%的政務微信為“訂閱號”,點開率、閱讀率和轉發率普遍較低,且用戶增長緩慢;“服務號”在總量中僅占19.69%,且其中90.21%的“服務號”因未進行二次功能開發,已名存實亡。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2013年底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政務微信對自身平臺功能的定位從高到低依次為:“行業知識與政策法規的普及宣傳”17.41%;“政務信息公開與及時權威發布”16.94%;“主動聽取民意,積極接受監督”14.79%;“熱點事件解讀,及時引導輿論”12.14%;“回應社會關切,強化互信機制”10.72%。而能夠體現政務微信“服務號”功能的“微信平臺數據查詢辦事功能”恰恰在功能排名中居后,僅占比10.34%。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微信平臺的功能和運行規則仍處在調整期,其規則和功能存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此政府部門在考慮開通和運營政務微信時要充分認識到其中的風險。政務微信的功能和應用未來正面臨著適應性調整和策略轉型。

政務APP悄然興起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無線高速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以及智能手機日漸普及,中國手機網民正在迅猛增長,新媒體的應用逐漸趨向移動化。與此同時,基于獨立業務流具有小、快、多特點的移動電子政務,正成為電子政務的發展新趨勢。

目前,我國已有不少黨政機構開發出了自己的政務APP客戶端,如:掌上即能預知風云變幻的深圳市氣象局APP“深圳天氣”;為廣州市民提供路況、交管、出入境、戶政等領域業務查詢和定制服務的廣州公安手機客戶端“警民通”;既有法治信息又具備舉報、申訴、投訴等功能的湖北省人民檢察院APP“湖北檢察”,以及用手機即可辨識發票真偽的北京市國稅局APP“發票查詢”等。

政務APP的悄然興起,在用戶手機上開始形成獨特的政府移動政務服務模式,呈現出行業化、專業化、簡潔便捷化等特點。不過,政務APP的發展目前由于行業限制、專業性精準目標受眾少、地域性局限等因素,用戶量和發展規模仍然相對較小。

謀定而后動,按需選擇新媒體

當前,受益于移動互聯網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政務新媒體平臺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元化組合的發展格局。除了政府網站、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和政務APP客戶端等新媒體,一些政務機構也正在“試水”應用其他類型的新媒體公眾平臺。例如,易信公眾平臺上的“政務易信”、來往公眾平臺上的“政務來往”、飛信公眾平臺上的“政務飛信”等。目前,因為平臺用戶量較少的原因,這些政務新媒體尚未形成主流。

在近期涌現的可與既有新媒體政務平臺實現功能互補,并且附合未來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的一些政務新媒體中,社交短視頻應用正呈現上升趨勢。例如,新浪秒拍平臺上的“政務秒拍”、騰訊微視平臺上的“政務微視”,以及“喜馬拉雅”等自媒體網絡有聲電臺上的政務電臺等。

從近年來政務新媒體的多樣化發展路徑可以看出,政務新媒體已不是某一個政務單位的“個體”概念,而是政府部門追求高效率政務工作的“群體”行為。在此過程中,種類日趨繁多的政務新媒體平臺的選擇、有效運營,在為政府部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管理難度和應用風險。

因此,對政務機構而言,在選擇新媒體平臺時,既要順勢而為,也要謀定而后動,在加強媒介研究的基礎上客觀冷靜的分析和研究自身需求,評估自身職能與新媒體功能的適配性,以便更好地發揮新媒體平臺的作用。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