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僅將大規模監視網絡RAHS用于國家安全上,也用于經濟和社會建設上。 “外交政策”網站 圖
新加坡正在實驗把大范圍的監控和大數據用于營造一個更和諧的社會。
據“外交政策”網站報道,基于從美國引入的一個搜集電子信息的系統,新加坡從2003年開始構建使用大數據的國家安全系統,用于對付恐怖主義和傳染病。后來,這一系統繼續擴展,開始為新加坡政府在住房、教育和食品安全上提供幫助。
與此同時,盡管維護這一系統需要獲取公民信息,但新加坡人似乎愿意付出這樣的代價,將之視為一種“社會契約”。
最初為了反恐和防疫
2002年,新加坡國防部常任秘書長彼特霍拜訪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該部門出產過M16步槍、隱形機技術,還有——英特網。不過,霍當時的興趣并不在軍事硬件上。他拜訪了當時已經退休的海軍少將約翰波因德克斯特。波因德克斯特曾擔任過里根總統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是當時DARPA一個高級項目的主管。霍聽說波因德克斯特當時正在進行一個新穎的實驗——搜集大量的電子信息,并分析其中可疑的活動類型,其中主要是潛在的恐怖襲擊活動。
他們在波因德克斯特位于弗吉尼亞的小辦公室里見面。就在那個辦公室的白板上,波因德克斯特向霍描繪了他正在研究的系統的核心概念,被波因德克斯特稱為Total Information Awareness (TIA)。它將會搜集所有電子信息記錄——電子郵件、電話記錄、上網記錄、飛行記錄、酒店預定記錄、信用卡交易記錄、醫療記錄等。然后,根據預先設定好的可能的恐怖襲擊情節,從數據庫中找到潛在的恐怖襲擊分子會留下的數字“簽名”或者是腳印。這一想法是想要在恐怖襲擊籌備期時就找到那些“壞人”,也提醒執法機構應該和情報機關合作。
“我對那些大膽的設想印象很深刻:比如連接起大批的數據,比如找到諺語所說的‘大海撈針’中的針。”霍在后來回憶說。他想知道的是,這些技術當時在美國沒有發展起來,那么能不能運用到新加坡來發現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呢。這在當時確實是燃眉之急。10天前,恐怖分子剛剛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美國領事館、一家夜店和一家酒吧制造了爆炸事件,造成202人死亡。伊斯蘭恐怖活動的幽靈正在東南亞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