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互聯網+農業”話題火熱。而在滬深股市上,相關農業個股也應聲大漲。顯然,“互聯網農業”已經漸漸站到風口上,未來將迎來一輪發展良機。“互聯網+農業”為何會被看好?“互聯網+農業”將來會呈現哪些形態?運營商在“互聯網農業”的浪潮中有哪些機遇?
粗放式傳統農業
向現代化農業轉型
農業和糧食在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最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于農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生產簡單粗放,不僅帶來了嚴重的土壤污染和糧食安全問題,供需兩端的信息不對稱使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價值大打折扣,廣大農民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體現,農業生產積極性下降,給國家長遠的“四個現代化”戰略發展埋下隱患。因此,從粗放式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變得刻不容緩。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繼續聚焦農業。《意見》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意見》提出,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記者認為,除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農業發展轉型外,“互聯網農業”被看好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廣大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如果加速釋放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各方參與者將會獲得不菲的收獲。二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在促進供需信息對接和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現代化、精準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代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先進生產力,是日益明確的大方向。
“互聯網+農業”如何深入融合
未來, “互聯網農業”將如何深入融合,呈現哪些形態?實際上,在本次互聯網大會上,政府領導以及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一些發展雛形已經開始顯現。
在農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黑龍江省副省長呂維峰指出,為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黑龍江省委省制定了“互聯網農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該行動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四點:一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建立完善黑龍江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等一批省內大型農電商務平臺。在三年內組織3000家農業合作社,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建構黑龍江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300個銷售額超過百萬的農民網上銷售點。加快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因地制宜的建設電商進農村物流配送節點,推進B2C、B2B、O2O等網絡營銷模式發展。二是加大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進一步調動農業平臺服務功能,完善病蟲害監測預報,農產品質量監管,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平臺功能,擴大應用范圍,提升農業精準化、自動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建立1000個“互聯網+”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科技水平高、綜合生產能力強、農產品質量好,具有較強均衡的供貨能力的“互聯網+”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讓農民收獲在基地,增收在電商。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對農村網絡光纖通信基站互聯網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暢通農村通信網絡,推進互聯網進村入戶,規劃到2017年全省建設新型村級信息站3000個,加快互聯網技術普及和應用。四是加快互聯網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出臺吸引“互聯網+”領域人才的優惠政策,建立完善人才成長機制,依托高等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建立農業互聯網應用、農業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和創新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