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新時期的新形態,是互聯網生態演變的結果。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互聯網+政務”已成為政府轉型的必經之路,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模式的推廣給電子政務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助力實現服務型政府
“互聯網+政務”旨在以互聯網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為背景,將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與政府治理逐漸深度融合,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打通所有相關信息,讓政府隨時隨地為公眾提供政務服務成為可能,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讓公眾辦事更方便、快捷,解決公眾辦事經常遇到的“辦證多、辦事難、冤枉路、跑斷腿”等“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同時減輕政府服務窗口的工作壓力。
“互聯網+政務”的目的是打造“智慧型政府”,其主要工作目標是實現“一號一窗一網”。“一號”申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唯一標識,建成電子證照庫,避免重復提交辦事材料、證明和證件等,簡化、優化公眾辦事流程,變“公眾跑腿”為“信息跑路”。“一窗”受理,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政務服務信息系統,改革、創新政務服務模式,變“公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一網”通辦,整合各部門孤立分散的政務服務資源以暢通政務服務方式渠道,構建統一的身份認證體系,推進公眾網上辦事“一次認證、多點互聯”,實現多渠道服務的“一網”通辦(就近能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同時加強運用大數據,開展政務服務的精準分析和主動推送,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為公眾提供便捷、多元、精細、專業的政務服務,有效破解不同服務渠道之間分散割裂的難題。
作為政府管理創新的先導,“互聯網+政務”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政府管理事務原封不動地搬到互聯網上,而是在流程優化的基礎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業務功能。要以互聯網思維、技術和資源實現“互聯網+政務”的融合創新。除了通過“連接”提升政務服務的運作效率和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化學反應”和“基因再造”重構流程,重塑公共產品和行政服務,實現政府服務體系的“升級和重塑”。
隨著公眾的政務信息需求不斷提升,對政務信息的關注手段日益豐富,尤其是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及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公眾對政府提供更多、更簡便、更低廉的公共服務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同時,各級政府為使政策制定更科學合理、貼近民心,需要借助大量的數據和信息支撐以不斷改進政策制定過程,優化決策水平,力求政務服務高效、透明、便民,以充分調動市場活力、釋放社會活力。“互聯網+政務”有望帶來“雙贏”結果。
大數據整合分析是核心
“互聯網+政務”開啟了政務服務的新時代,但是其背后需要強大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支撐。從技術上看,“互聯網+政務”是以云計算平臺為統一的基礎架構,支撐底層的數據接入傳輸、上層的業務互通及業務平臺的數據處理,以強大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為核心,既要保障政府服務部門的移動辦公、輿情管理、在線審批、信息公開、應急預警、交通管理等基礎管理功能的實現,又可面向政務服務新應用隨需而變。鑒于不同領域的目標對象、業務內容、開放程度和安全要求都不相同,所以,需量體裁衣地針對不同領域選擇適用的“互聯網+政務”模式。
構建“互聯網+政務”技術體系,要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通信技術,建立互聯互通、高效運轉的統一政務服務平臺,為公眾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離的“互聯網+政務”服務。要加強頂層設計,統一數據標準與技術規范,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建設政務服務大數據庫,充分整合現有各級各部門的政務信息資源,實現各類政務信息上下左右無障礙互聯互通,按需流轉,為各類網上辦事提供可靠的后臺支撐,保障“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應用。要構建統一政務云,實現信息的互通共享。政府部門之間因安全要求,應配置私有云。安全與隱私是困擾互聯網社會的大問題,也是公眾是否采用網絡服務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互聯網+政務”應更注重公眾信息安全保護。要針對惡意攻擊、關鍵信息泄露、安全事件難溯源等互聯網安全風險,綜合運用信息安全技術,從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虛擬化安全、數據安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安全服務能力,為“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正常開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