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政務服務”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服務理念,秉承創新發展,堅決破除阻礙“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形成頂層設計更完備、發展環境更優化、協同推進更有力、服務質量更高效、服務供需更均衡的網上政務服務發展新格局。
自2016年以來,“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環境持續優化,頂層設計逐步完善,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健全,在線服務能力穩步提高。各地區各部門正在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科學發展,為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布陣筑基助力賦能。“互聯網+政務服務”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始進入下半場。
“互聯網+政務服務”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基本形成。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明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定位,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凝聚起了各地區各部門全面實現在線政務服務全流程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動能,為加快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進程保駕護航的作用日益顯著。地方層面也主動對標中央相關政策要求,及時出臺一系列措施,確保推動著“互聯網+政務服務”各項政策部署落地落細落實。
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均已基本建成。2019年1月1日,西藏各級政務服務實體大廳的正式運行,標志著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全部建成。各地區在建設網上政務服務平臺過程中,注重強化省級統籌,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省級政府對本地區“互聯網+政務服務”統籌的力度更強,對深化“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成效更顯著,對提升群眾和企業“獲得感”的作用更突出。
“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模式基本成熟。科學的發展模式是“互聯網+政務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互聯網+政務服務”起源于各級政務服務大廳推動的行政審批改革,而后者長期以來又受到互聯互通難、數據共享難、業務協同難“三座大山”的羈絆。讓政務服務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打造政務服務2.0版,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歷史使命。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蘇創新“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上海“一網通辦”改革等,這些發展模式在由“盆景”變為“風景”的過程中,強化“網上辦”和“往下推”協同推進,注重打通“信息孤島”“業務協同”這一改革的最大堵點,減少環節、整合材料、縮短時限、優化流程、提高效率,有效破解了群眾和企業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煩問題,驅動著“互聯網+政務服務”由點到面、由淺及深加快發展。
隨著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向縱深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被賦予了更高的歷史使命。“互聯網+政務服務”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服務理念,秉承創新發展,堅決破除阻礙“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形成頂層設計更完備、發展環境更優化、協同推進更有力、服務質量更高效、服務供需更均衡的網上政務服務發展新格局。
主動對標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網上政務服務體系的總體要求。中國特色的網上政務服務體系應具有覆蓋廣、效能高、彈性大的基本特點。覆蓋廣,就是要使“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效能高,就是要使辦事企業和群眾“進一窗”“跑一次”“不見面”“一網通辦”。彈性大,就是各級部門要統分結合。國家層面側重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著眼制定標準規范,推動全城通辦、就近能辦、異地可辦,“同一事情同樣辦”“換個地方還能辦”;省級政府要注重對本地區協調協同,充分發揮區域特色,積極探索地方模式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便企利民之路。首先,要著眼于“全國一盤棋”“全國一張網”,加快建成“互聯網+政務服務”國家平臺,發揮其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公共支撐的“國家隊”作用。加快部署推動各地區各部門“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與國家平臺對接。此外,徹底打破部門和業務壁壘,有關部門向基層部署的“垂管”業務系統要加速實現與行政審批系統對接。加快人口庫、法人庫、電子證照庫等基礎數據庫向行政審批系統開放。“互聯網+政務服務”要想在下半場征程中取得更大成效就必須針對這些問題尋求治本之策并形成長效機制。
快速融入到本次機構改革的發展大局。本次機構改革力度之大,調整部門之多,前所未有。“互聯網+政務服務”必須植根于本輪機構改革的發展大局。從黨政機構改革的簡化重組上來看,有兩個動向會對“互聯網+政務服務”帶來新的挑戰。一是部門重組會使政務服務業務流程產生根本性變革,特別是原來涉及跨部門的政務服務事項需要重新梳理審批流程。二是14個省級政府在本輪改革中成立了數據資源管理部門,有12個成立了政務服務管理(行政審批)部門。從職能分工來看,這些部門既統籌管理政府大數據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更肩負起以大數據為新動能撬動政府管理改革創新的新使命。如何以數據流倒逼打通業務流,如何挖掘出政務部門大數據的潛在價值,如何利用大數據提升服務質量、輔助領導科學決策、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深入改革。這些問題需要上述部門在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過程中深度思考并加快破解。
注重強化從平臺建設到效能建設的轉型升級。目前,“互聯網+政務服務”急需從“建平臺”到“提能力”轉變。政務服務與一般公共服務相比,最大的差異性就是辦事頻度較低,多數事項具有“一生辦一次”的特點。因此,如何使企業和群眾“好辦事”“快辦事”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首先,要加快部門大廳向政務服務綜合大廳進駐,加快實體大廳向網上大廳遷移,同時要推進兩個大廳深入融合,實現預約、咨詢、受理、辦理、查詢、反饋、支付、郵寄等環節的線上線下無縫銜接,使辦事群眾享受到“無縫隙”“一體化”“無差異”服務。其次,要注重培育網上辦事的輿論氛圍,吸引企業和群眾主動上網辦事,切實體驗在線服務“跑腿少”“辦事快”的獨特魅力。唯有如此,才能使網上辦事實現從“快辦”“好辦”到“愿辦”的轉變。最后,要加快構建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在線政務服務質量高不高,要由企業和群眾來評判。針對政務服務“高頻事項”和一批“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拓寬群眾反饋渠道,及時、完整、真實獲取辦事體驗的反饋信息,以評促建,減少“差評”,增加“好評”,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向貼合民眾喜愛的“好評”方向發展。
積極賦予“互聯網+政務服務”全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賦予了“互聯網+政務服務”新使命。首先,要注重“互聯網+政務服務”內涵的延伸。從前一階段發展特點來看,“互聯網+政務服務”以提供行政許可為主,行政確認、行政征收、公共服務、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檢查等政務服務事項后續需加快納入“互聯網+政務服務”范疇并實現在線全流程辦理。其次,“互聯網+政務服務”外延也需要根據中央政策部署適時拓展。目前,國家層面已將“互聯網+監管”納入到國家“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同步建設,這有助于推進集約化建設和發揮技術政策合力。各地區各部門在開展“互聯網+監管”改革中也需依托本級“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集約建設協同推進。再次,要注重“互聯網+政務服務”支撐技術手段的延伸。加快“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與“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度交融,倍速釋放發展牽引力,構建信息技術與政務服務“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最后,“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數字政府從理論探索到實踐落地的重要引擎和催化器。而后者在體制機制、管理架構、業務架構、技術架構方面為“互聯網+政務服務”下半場深入發展和改革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場景。(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