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記者 孫云龍) 由互聯網技術創新驅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在推動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風險和問題。種種跡象表明,除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行為活動將接受監管之外,平臺的安全技術水平也將成為業務運營的重要衡量指標。
8月26日,由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牽頭的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下稱“專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同時,在5月底已完成原型系統建設的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下稱“技術平臺”)也于當日揭開面紗。這意味著,國家力圖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全面規范發展,而互聯網技術將成為行業監管的重要抓手。
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資料圖)
“要實現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技術是繞不開的,要是技術水平還不如互聯網金融企業,何談監管?”作為專委會首批專家委員之一,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對記者表示,互聯網金融行業是信息化時代金融業創新的體現,但互聯網技術在推動創新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金融活動增加了新風險。
楊東表示,互聯網金融呈現跨領域、跨地域、分散化、技術驅動等新特征。互聯網金融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使得小額、分散的金融業務更易處理,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特點和優勢。同時,這種模式也因為互聯網容易規模化的特點而放大了金融風險。
國家在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希望將行業納入規范,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4月份由央行牽頭、國家十余個部委參與啟動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仍在繼續。
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下發了7張罰單,其中通聯支付網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銀聯商務有限公司以及易寶支付有限公司被罰金額超過了千萬元。而因為e租寶等P2P企業頻現問題,國家對該行業的監管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也于8月底正式出臺。
在市場業績和規范要求的雙重壓力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面臨大浪淘沙。楊東表示,任何行業的監管一般都是相對滯后的,對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國家應建立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對行業風險作出有效、準確評估和預警。
多位專家與楊東持同樣觀點,互聯網技術層面帶來的安全問題最終還是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楊東表示,國家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出臺的監管方法主要是為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同時,在管理思路上也在進行創新。
技術平臺的推出就是配合行業監管而在方式方法上進行的創新。技術平臺結合專委會的“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風險研究智庫”職能有望推動互聯網金融在安全技術方面的快速發展,為國家的“互聯網+”戰略保駕護航。
“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手段很重要,作為推動監管的重要抓手,國家應該給技術平臺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楊東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