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是不是天生就不安全?這個問題,我剛剛與互聯網的創始人之一聊過,上世紀70年代,他與一群網絡精英共同創造了互聯網。他對我說:‘不,創造互聯網時,我們從未考慮過安全問題。如果我們能夠預見到今天會面臨的問題,那時我們也許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構建網絡空間。’”華盛頓的一個清晨,詹姆斯?路易斯(James A. Lewis)在電話里告訴本刊記者。他是美國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負責技術與公共政策項目。此前,他是美國聯邦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在美國軍方有多年工作經歷。
“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患是的的確確存在的,并非夸大的威脅。”華盛頓的Steptoe & Johnson網絡安全法律公司合伙人斯圖爾特?貝克(Stewart A. Baker)告訴本刊記者,他曾任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政策問題首席助理。不久前,受美國安全公司McAfee之托,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完成了一份題為《交火――網絡戰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報告》的報告,對14個國家的600家IT和基礎設施企業進行了調查,貝克參與其中。報告指出,56%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攻擊的首要目標是金融信息,而針對能源,如電力、石油、天然氣部門的網絡攻擊有55%~56%是針對計算機化的操控系統的。然而,廣泛用于電力系統的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SCADA系統)幾乎沒有安全措施。貝克向本刊記者解釋說:“SCADA系統與互聯網相連,可以降低遠程服務和監控的價格,所以更方便。”但這就使控制系統“基本是開放的,難以保障安全”,實際上是為方便而犧牲安全的做法。啟明星辰有限公司是北京中關村最早和規模最大的信息安全技術公司之一,它的信息安全專家翟勝軍也告訴本刊記者:“互聯網是承載攻擊的平臺,攻擊者可以不必直接接觸基礎設施而控制網絡。互聯網本身并非攻擊的根源,根源是基礎設施網絡與互聯網的隔離漏洞,使攻擊者有了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