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時代的到來,這種新技術在被推崇的同時也廣泛受到爭議。面對云時代來襲,知名IT評論員Keso這樣描述“云計算時代”――“將來我們買一臺上網設備的惟一理由就是因為它可以上網,設備本身不需要安裝任何軟件,它要做的一切就是打開瀏覽器去訪問互聯網,讓Web終端來實現一切信息處理和存儲。”但是這種信息和資源的共享,使我們的信息安全受到了新的挑戰。
當你還在對“XX門”表示震驚,擔心自己的終端設備遭受信息竊取時,一場以“云”為名的技術革新,正在謀求將所有計算機信息和服務網絡化。以前,我們的一切操作、存儲動作都發生在終端設備,網絡是一個目的而非方式。如今,“云計算”卻讓網絡也成為一種計算資源。
“云”端下的“地雷”
將個人信息從本機搬到互聯網,在信息安全人人自危的時代,要讓大多數人信賴顯然還有很大的心理障礙。商業公司提供的“云計算”服務是否安全可靠?存儲信息的大型數據中心遭到攻擊后是否會造成大規模的信息災難?
在Keso眼中,這都是“云計算時代”技術尚未成熟的表現。個人信息泄露,其實并非由“云計算”帶來,換句話說,這更像是一個執法的問題,而非技術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人對隱私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相關法律和制度長時間缺位,都造成了對個人信息侵犯所需承擔的法律成本并不高。所幸的是,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已然在我國啟動。而全球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幾家IT巨頭也已經開始重視信息安全的保障。
如今,全球成熟的“云計算”產品,如谷歌的GoogleDocs、Gmail等,在國外已經以其低成本、方便快捷等特點得到了較大推廣。亞馬遜公司的“彈性計算云”也收到了極好的經濟回報,業界早有傳言,截至2009年中期,其收入已經接近1億美元。
但是,設想當“云計算時代”完全到來,Google這樣的IT巨頭掌握了幾乎一切我們的個人信息和商務信息。隨之而來的,會不會是一種新時代的信息霸權?這樣的信息霸權,又是否會繼續危害個人的信息安全?
用戶都是“拆彈”部隊
“這種擔心并無太大必要。”Keso表示。云技術并不具備排他性,在同時有幾家供應商為你提供服務時,用戶的選擇性會加強,不會出現壟斷局面。如此一來,制衡的商業環境會保障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
幾乎所有的電腦用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無休無止的微軟操作系統補丁一直都在提醒你:我們的計算機環境有多不安全。一旦忘記打補丁,或者選擇了錯誤的殺毒軟件,都會讓我們的電腦陷入癱瘓。同時,由于盜版軟件無法進行更新,在缺乏補丁程序保護的情況下,計算機用戶將暴露在各種危險之中。如果用戶缺乏信息安全保護經驗,個人信息便極易遭到泄露。而“云計算時代”的另一個趨勢,就是通過資源的共享促進盜版時代成為過去式,總有一天,我們買回來的計算機,預裝的系統都將是合法甚至是免費的,對于私人信息安全保護來說,這也是一大幸事。
傳統的殺毒軟件和系統安全軟件,都只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內通過升級本地的病毒庫和掃描系統文件,來實現系統防御功能。殺毒軟件本身并不是一項技術門檻極高的技術。決定殺毒軟件成敗的,往往是其病毒庫的大小。微軟來勢洶洶推出自己的殺毒軟件MSE,不但全免費,而且在眾多測試中均表現良好。但像邁克菲、賽門鐵克、360等網絡安全公司均表示,MSE仍是傳統殺毒軟件――“云安全”體系和云查殺引擎才是決定電腦網絡信息安全戰的終極必殺武器。
在“云計算”時代,殺毒軟件在“云中”就能提前辨識并攔截木馬病毒。一個用戶被威脅,通過“云”,廠商將在第一時間得到病毒信息、發出預警。換句話說,每一個用戶都是一個病毒攔截點,所有的攔截點都是“云安全”體系的一部分,通過“云安全”體系,廣大用戶可以實現互聯互通。
在理想狀態的“云計算時代”到來前,普通用戶在個人信息安全保衛戰中還需要“潔身自好”。除了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不訪問不可信網站、不隨便下載不明資源、勤打補丁修補系統漏洞外,當自己的信息安全受到侵犯時,也應該立即投訴和舉報。歸根結底,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才是保障每一位公民信息安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