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支付寶泄秘涉安全難題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4-01-07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我們飛速踏入了一個信息消費的時代。但個人信息泄露、支付詐騙、電腦賬號被竊……用戶帳戶信息和隱私頻頻被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已成為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近日,中消協發布的《信息消費與安全調研報告》顯示,受訪者對信息安全的滿意度不及格,平均分值僅為3.7分,而滿分為10分。繼支付寶賬戶頻遭盜刷的風波后,近日又被爆出現其前員工盜賣20G海量的支付寶用戶信息。盡管支付寶聲明稱,據李某(注:上述前員工)自述,其銷售的數據為2010年之前不含密碼,不含核心身份信息的部分非敏感交易內容,不涉及用戶隱私及安全。但是,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支付寶此次泄露的信息具有交易價值,極有可能包含個人識別等敏感信息。

這份報告的發布再一次讓個人信息安全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個人信息在裸奔”、“透明信息時代”、“信息交易產業鏈”等詞匯都直指當前我們的信息安全現狀。信息社會,任何個體在使用信息交流工具、社交媒介、網絡購物時,都不可避免會留下個人信息的蛛絲馬跡。一旦這些個人信息被惡意收集或者泄露,就會給個人隱私乃至人身安全帶來巨大風險。

個人信息泄露事件泛濫

隨著互聯網發展與應用的深化,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實名制時代的到來更是加劇了公民信息泄露的風險。

誰也不會忘記,兩年前沸沸揚揚的CSDN 600萬用戶資料和天涯4000萬個人信息泄露的事件。當時,號稱“最有影響力華人論壇”天涯社區4000萬用戶數據包被瘋傳,eNet、百合網、開心網、人人網、珍愛網等相繼被卷入用戶數據泄露風波,支付寶、當當網及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網站也被卷入其中。網絡傳言交通銀行7000萬及民生銀行3500萬用戶卡號、姓名及密碼泄露。媒體稱這是“中國互聯網史上規模最大的泄密事件”。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網絡泄密事件也頗引人眼球。2013年11月份,一個安全論壇上的偶然發現,揭開了中國網絡安全本年度的最大事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11月5日,卡飯論壇上有網友反應搜狗瀏覽器存在重大安全漏洞,隨后360發出安全提示,稱搜狗瀏覽器“智能填表”功能出現重大漏洞,并呼吁用戶盡快更換密碼。之后,圍繞搜狗瀏覽器的紛爭繼續在整個互聯網乃至社會層面不斷發酵。同樣是在2013年11月,國內互聯網用戶數據再次發生大規模泄露,騰訊7000多萬個QQ群被公布在網上。國內知名安全漏洞監測平臺烏云公布報告稱,騰訊QQ群關系數據被泄露,數據下載鏈接可以很輕易的在迅雷快傳中找到。這意味著,下載者可以根據QQ號,輕而易舉的查詢到QQ群成員的備注姓名、年齡、社交關系網甚至從業經歷等大量個人隱私。

從兩年前的“天涯社區4000萬用戶信息泄露”事件,到近期的互聯網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頻曝光,相關負面消息越來越多,再次把互聯網上個人隱私安全的問題推到人前。有調研報告顯示,超過60%的被訪者遭遇過個人信息被盜用,這一數字仍在增長。隨著網絡的發展,如銀行卡、賬號、登錄密碼等核心個人信息越來越多存儲在電腦與網絡上,若有丟失則屬于嚴重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個人信息挖掘深藏黑色產業鏈

個人信息泄露泛濫,原因首先在于能泄密的渠道無處不在。電信機構、需要注冊的網站、銀行、保險公司、各類中介、教育機構乃至政府部門和醫院……隨著實名制的到來,信息可能被泄的“端口”越來越多,其中互聯網可謂是重災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2013 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74.1%的網民在過去半年內遇到過信息安全問題,總人數達 4.38 億,全國因信息安全事件而造成的個人經濟損失達到了196.3 億元。報告強調,信息安全影響網民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報告數據顯示,因網上購物遇到過安全問題的網民達2010.6萬人。其中,因網購遭遇個人信息泄露和賬號密碼被盜分別為42.9%、23.8%。電腦網絡支付時,資金被盜、被騙和賬號密碼被盜的比例達32.1%。

信息就是資源,個人信息挖掘早就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如今,大多數互聯網企業推崇“免費”模式,對其而言,最值錢的就是用戶數據,擁有了數據,就可以分析用戶的行為,進行更具針對性的營銷;同時,也可以對用戶進行定向的廣告推送。于是,一些互聯網企業無視用戶個人的意愿,私自留存用戶的個人信息以作商業用途,更有甚者,直接或間接的出售這些用戶數據。公開信息顯示,此前警方在北京破獲的非法信息售賣案件中,最高的交易價格達到6萬元一條。這些都是一些特殊群體的個人信息,比如富商或者政府官員等。這也成為很多高端商品精確營銷的方法。這些正是大數據時代黑色產業鏈催生的產物,用戶個人信息和數據的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保護信息安全任重道遠

“泄密門”事件一再發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國相關法制標準不健全。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隱私保護法,但其實并不適用于互聯網。當前針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相關法律還處于空白狀態,所以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條款,權利保護、責任認定、責任追究和法律保障上對個人信息保護予以詳細規定,將個人、網站和監管機構所應承擔的責任、義務理清,使泄密事件的解決有法可依,這才能根本上避免讓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機。

在近期舉行的2013中國網絡安全大會上,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鋒盈透露,信息安全領域將出臺新國家標準。不過,互聯網個人信息的保護除了要加強立法,還應進一步規范互聯網企業的行為,通過諸如行業協會等組織對網企進行規范監管。同時,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企業也要注重自己的社會義務,注重對消費者權益的維護。

此外,用戶自身提高安全防范意識也十分重要。用戶除了辦理業務過程中留存的身份信息、快遞信息、網站注冊信息等,還有更多的隱私信息需要妥善保護。如我們手機中的照片、視頻、辦公文件,電腦中的私人文件等,我們個人需要自己特別注意的,用戶自身不定期修改各類密碼;手機用戶要更有選擇性地下載應用,評價高、流行不能成為選擇標準;刷碼族們切記不要見碼就刷, 應選擇權威性平臺上的二維碼,最好手機上安裝二維碼檢測工具……畢竟,提前防護總好過亡羊補牢。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