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數據時代,別忘捂緊“信息錢袋”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8-01-24

從日常購物到休閑娛樂,如今使用智能手機的我們會留下許多“數據腳印”。一方面,這給我們帶來了便利,算法根據大數據推薦的新聞、歌單越來越對胃口。另一方面,暴露在外的“腳印”也增加了隱私泄露的風險。

近日,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了《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該報告對1129款手機應用獲取用戶隱私權限的情況進行了統計。上述報告顯示,在852款安卓應用中,有98.5%都獲取了用戶隱私權限,iOS用戶中的這一比例高達81.9%。而獲取權限的途徑既有用戶主動授權同意的,也不乏如前段時間支付寶年度賬單一般使用“套路”得到的。

如今,數據已成為“無形財產”,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它的商業價值。按照相關要求,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必須遵守合法、正當、必要三項原則,但現實是他們的手紛紛伸入用戶的“信息錢袋”,卻沒有清楚交代這么干的理由。

比如,前幾天被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約談的百度、支付寶、今日頭條三家,都是因為對用戶個人信息的使用規則、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名不正言不順地就把超出服務所需、甚至與服務無關的數據打包拿走了。

在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方面,現階段并非無法可依。依據《網絡安全法》第40至43條的規定,用戶知情同意是基本要求,網絡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此外,對于違反法律法規或雙方約定的網絡運營者,用戶有權要求其刪除或更正。

好消息是,監管也在發力。剛剛公布的國家推薦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將于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該規范指出個人信息只能歸用戶本人所有,企業使用時可以考慮引入利益分配機制,這將進一步為企業收集、使用數據提供行為參照。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