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貴州大數據漸入佳境:歷史給了一個機遇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6-03-10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更新時間:2016-03-10

貴州:大數據漸入佳境

這兩年貴州省在發展大數據方面的變化是: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有了完整的發展思路和頂層設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理論突破,以后發之勢搶得試驗先機,成為大數據發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15.800, -0.34, -2.11%)

本刊記者/賀斌 張一凡 劉鵬

空蕩蕩的貴州省經信委會議室里,服務員正收拾著桌上剛用過的茶杯,不時發出清脆的瓷器碰撞聲。省經信委主任馬寧宇站在會議室中間,向副主任康克巖交代著一些事項,他似乎有些著急,語速很快,但條理依然清晰,如果不是布滿血絲的眼睛略顯疲憊,誰能想到主持了一上午會議的他,和同事們已忙活了幾乎一個通宵。

康克巖點頭應著,匆匆扒拉幾口盒飯,他只有幾分鐘的吃飯時間,馬上就要趕去機場,飛往北京,為3月2日在京召開的“貴州大數據招商引智再出發”推介會打前站。

為了這個推介會,貴州省相關部門已經準備了好幾個月,從大年初五就開始上班,就活動的各個環節不斷推敲和完善。

康克巖解釋稱,之所以叫“再出發”,是因為2014年3月1日,貴州省委省政府在北京舉辦過大數據產業招商引資推介會,貴州發展大數據從此拉開了序幕。時隔兩年,貴州省再次在北京舉辦2016招商引智推介會,將在現場為“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揭牌,并舉行招商引智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從招商引資到招商引智

從招商引“資”到招商引“智”,一字之差的背后,是貴州省這兩年在發展大數據方面的變化: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有了完整的發展思路和頂層設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理論突破,以后發之勢搶得試驗先機,成為大數據發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由新技術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進而引發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的重大變革而推動的,而大數據正成為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信息技術領域的又一熱點。

可是,“為什么在貴州發展大數據?”

這個問題,幾乎每次都會被問到,盡管 “生態良好、氣候涼爽、電力充足、地質穩定”這個官方公布的標準答案早已見諸報端。

對此,貴州省經信委信產辦處長李小玲表示理解,“產業基礎薄弱,這是大家對貴州的第一反應,但這也正是貴州后發趕超的優勢所在。”

因為是后發,貴州沒有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因為是后發,創新容錯的空間大;因為是后發,條條框框禁錮少;因為是后發,對發展的渴望足夠強,愿意嘗試。

正因為如此,貴州省提出了“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口號,“如果大家都同時走過一個彎道,趕超就需要更快的速度。而取直,實際上是走創新路,用更短、更好的路徑實現超越,不再同樣去繞彎路。”在馬寧宇看來,大數據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全國都缺乏基礎,大家差距沒有那么大,但貴州正因為有著后發優勢,更能勇往直前,敢于先行先試。

2013年,被廣泛認為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大數據元年”,也是貴州大數據產業的謀劃之年。在各地對大數據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時,急于轉型發展的貴州已開始行動。

2013年7月,富士康科技集團決定在貴安新區投資建設第四代產業園。9月,貴陽市政府與中關村(8.12, -0.20, -2.40%)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為“中關村貴陽科技園”揭牌。2013年底,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數據中心相繼落戶貴安新區。至此,大數據中心基礎框架初步形成。

對貴州來說,2014年才是發展大數據真正的起點,因為開始從頂層設計和產業規劃上全面布局大數據產業。《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規劃綱要(2014—2020年)》相繼出臺,國內第一部信息基礎設施地方性法規《貴州省信息基礎設施條例》也迅速面世。

2014年5月28日,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時任省長的陳敏爾擔任組長,設立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辦公室、大數據產業發展中心和國有性質的云上貴州大數據公司。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貴州省逐步形成了貴州發展大數據的理論基礎、總體思想、發展理念和戰略路徑,被概括為“345333”的總體發展思路:圍繞回答“數據從哪里來、數據放在哪里、數據怎么應用”3個問題,堅持“數據是資源、應用是核心、產業是目的、安全是保障”4個理念,重點打造“基礎設施層、系統平臺層、云應用平臺層、增值服務層、配套端產品層”5個層級產業鏈,發展大數據“核心業態、關聯業態和衍生業態”3類業態,實現“以大數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大數據推動轉型升級、以大數據服務改善民生”3個目的,分三步走建設“國家級大數據內容中心、大數據服務中心、大數據金融中心”3個中心。

“短短兩年時間,貴州已經實現了多個率先!”康克巖自豪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全國率先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省級政府數據集聚、共享、開放的“云上貴州”系統平臺,率先設立全球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所,率先制定大數據發展應用地方法規,率先舉辦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暨全球大數據時代峰會,率先舉辦“云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率先創建貴陽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并提出塊數據理論,率先創建大數據資產評估實驗室并推動大數據資產評估標準化……

大數據中心布局規劃與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不僅為貴州大數據產業進行定位、明確發展方向,也讓貴州在頂層設計方面走到了全國前列,為創新轉化成為實踐提供了保障。

走,去貴州創業

隨著貴陽大數據的蓬勃發展,一個個懷揣夢想的創客和一家家創新型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和云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等方式,紛紛落戶貴州,在這片藍海中,實現了自身和企業的華麗轉身。

其中,貴陽貨車幫科技有限公司的傳奇經歷,已成為業內的一個傳說。當《中國新聞周刊》來到位于貴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貨車幫總部,立刻被展示大廳兩邊墻上的LED屏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貨源信息在屏幕上滾動顯示,發送貨的地點、貨物重量、體積,以及貨主聯系方式都標得一清二楚。

“像這樣的中長途貨源信息,我們每天發布約300萬條,為貨車司機會員提供參考。”貨車幫副總經理劉贊民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公司有面向司機端的“貨車幫”和面向貨主端的“物流QQ”,目前擁有誠信認證物流企業會員30萬家,貨車司機會員150萬戶。

貨主端的貨源信息發到平臺上后,貨車司機通過手機APP,找到適合的貨源,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空駛返程造成的巨大資源浪費。現在每天貨運費用成交額超過50億元,減少車輛空駛近千萬公里。據估算,2015年可為中國節省貨車燃油費用300億到400億元。

2014年,在貴陽發展大數據的巨大前景感召下,公司搬到貴陽,在云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上,貨車幫榮獲第二名,迅速打響了名號,也迎來了公司發展的機遇。2015年7月,公司完成A+輪融資,市值從此前的1億美金增加到4億美金,而經過11月份的又一輪融資,目前公司市值已達10億美金。

基于已有的用戶信息數據,公司在車貨匹配的核心業務之外,也進入OTO領域,業務拓展到二手車買賣、新車交易、輪胎配件交易,通過信息平臺,將對司機的后服務擴展到全國。

“2016年我們主要開展金融業務,包括貸款業務、保險業務、支付業務,以用戶為中心,以產業為支撐,以金融為紐帶,將司機會員消耗的費用,通過金融手段,讓資金流流入貴州,沉淀在貴陽。”劉贊民說。

盡管獲得巨大成功,但在來貴陽前,這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卻遭遇過各種尷尬和排擠,在各地的物流園區都出現過員工被打的情況。“都不懂大數據,認為我們會搶了他們的飯碗。”劉贊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來到貴州,就是看中了這里的政治生態,省、市的官員都很懂大數據,也能理解和包容我們這樣基于大數據的企業。”

“懂”的背后,是對于為什么要發展大數據的清晰認識。“產業是發展大數據的一個主要目的。”在馬寧宇看來,大數據產業實際分為三類業態:核心業態,直接面對數據展開,如數據存儲、采集、加工、交易等;關聯業態,主要是大數據帶動的電子信息相關業態,如智能終端、呼叫中心、軟件及信息服務、互聯網精準營銷等;衍生業態,主要是大數據在各個領域融合應用產生的新業態,如智能制造、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物流、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而這些正是未來貴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為貴陽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建設試點,高新區是貴陽市大數據企業最為集中的地方。截至2015年12月31日,高新區聚集大數據及關聯企業1496家,僅2014年以后新增的企業就將近700家,幾乎是過去10年企業的總和。2015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05億元。

據高新區大數據辦公室主任程靈琨介紹,貴州省發展大數據產業以來,高新區圍繞“1+N”產業體系建設,以“大數據”為龍頭,著力打造大數據產業聚集示范區。

所謂“1+N”,1是指數據中心,N是指云計算、電子商務、呼叫中心、軟件設計及服務外包、大數據金融、大數據加工和安全、端產品制造。在“1+N”產業體系中,產業的三種業態同時得到較快發展,產生了集群效應。

“越來越多的大數據關聯企業在貴陽聚集,大家發揮協同優勢,通過不同方面發掘數據給客戶帶來的價值,這樣的企業越多,越能產生對基礎架構的需求,對我們公司的發展也是一個利好。” 貴州高新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歐陽川說。

高新翼云成立于2014年3月份,是一家以云計算和數據服務為主要產品的基礎架構平臺公司。目前,公司投資3億元建成大數據中心,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的機柜托管,云計算與虛擬化開發服務、智慧城市平臺及應用開發等基礎業務。

為了吸引更多企業入駐,高新區設立每年5000萬元的貴陽高新區大數據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專項用于大數據企業的培育和引進、項目建設、科技研發和交流培訓等。針對數據中心用電需求大的情況,通過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市場交易,讓大型綠色數據中心用上清潔能源、低成本電力。

同時,加強對企業服務,通過協助企業辦理資質申請,加快政策兌現的速度等,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對此,貴州時間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少奎深有感觸,一開始,幾個小伙伴開發了一款火箭鬧鐘APP,賺得第一桶金,開辦了公司,高新區為他們提供了百余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并提供孵化服務,使公司一步步建設發展起來。

最讓黃少奎感動的,是2015年年底公司有筆撥款,想著怎么也得等年后才能拿到,沒想到年前就批復下來。“政策兌現的速度非常快,確實是一心為我們企業服務。”他說。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的聚集,一個新的群體“貴漂”應運而生,為了讓這些外來的高端人才安心留在貴州,高新區建設和購買了一批人才公寓,區內企業的高端人才,大數據發展的核心人才可申請免費入住。

如果說這些基于大數據發展的企業是貴州省經濟發展的增量,那么作為存量的傳統產業,在大數據的催化作用之下,一方面將加速轉型升級步伐,使企業更加關注市場,更加關注客戶需求,更加注重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的智能化;另一方面,通過與大數據的融合,能發現新的商業模式,催生新的產業形態。

“從產業角度,對貴州經濟發展最明顯的推動力將體現在稅收和就業上,但目前既是小康社會的攻堅期,也是窗口期,今天轉型了,可能得3年以后才能看到成效,但如果不轉,或許連3年都挺不到。”馬寧宇說。

讓數據“活”起來

發展大數據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應用。作為全國首個省級政府數據云計算平臺,“云上貴州”已聚集5萬G數據,有30個政府部門信息系統在平臺運行,上百個數據目錄集在平臺上開放,旅游、交通、食品安全、工商等領域已開展跨部門數據交換,形成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的生態系統。

據測算,統一系統平臺比分散建設節約成本45%以上,而且能帶動企業成長,每朵云培育一批數據增值服務企業。

“食品安全云”是貴州省發展大數據“七朵云”之一,2014年,作為“食品安全云”的產業化載體,食品安全與營養(貴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該公司副總經理陶光燦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企業前身就是做食品安全檢測的,實際上,每年全國食品企業投入在檢測方面的費用達200億元左右,但大家依然不知道哪家合格,哪家不合格。“你想想,全國有4392家檢驗機構,食品生產、流通企業加起來有4000多萬家,要把這些數據收集起來,就得用大數據來做。”他說。

此時,《食品安全法》正好出臺,按照其中提出的“社會共治”理念,公司建立了食品安全平臺,涉及主體包括政府、企業、檢測檢驗機構和消費者,針對這四類用戶,分別開發了監管系統、信息管理系統、測試信息管理系統和食品信息查詢系統。

目前,公司為食安云平臺接入300萬條以上數據,2.7萬份以上價值密度高的檢測報告接入,涉及食品28635個,420份國家標準、121條百科知識結構化數據,而針對消費者開發的食安測APP,其用戶已達6萬人。

開發新產品,形成產業化載體,只是數據信息應用的一個方面,基于數據信息,甚至可以帶來一個領域的變革。

成立于1998年的貴陽朗瑪信息(32.100, -1.35, -4.04%)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本是一家從事通信增值業務及互聯網產品開發和運營的互聯網企業。2014年,公司將發展的目光投向大健康領域,收購了中國領先的醫療健康垂直門戶網站39健康網,并增資控股了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朗瑪信息公關總監李亞萍向《中國新聞周刊》展示了公司在互聯網醫療方面的兩個最主要平臺——“貴健康”和“互聯網醫院”。前者兼具問醫、測量、查藥三大功能,通過該平臺的健康助手,實現和國內名醫的遠程診療。后者則以實體醫療機構為基礎,針對貴州省內患者開展網絡診療服務,對普通病常見病進行首診和分級診療。

“在中國,有兩個領域是可以通過互聯網改變現狀的,一個是教育,另一個就是醫療,這將是個巨大的市場!”李亞萍說。

大數據的價值不僅是為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帶來經濟效益,還能為政府提供宏觀決策。貨車幫基于已有的貨運交易成交金額等信息,與阿里巴巴共同發布中國公路物流指數,通過這個指數,能看到每個省進出港的活躍情況,以及貨源信息,為政府分析當地產業發展結構,作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大數據最終目的是做決策支持,包括預測和優化。”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副總裁陸廣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對于貴陽市為什么要成立這樣一個大數據交易所,來自富士康、一直從事大數據工作的陸廣龍起先也十分困惑。“如果僅是數據買賣,那就和其他數據公司沒什么區別。”但翻閱了《塊數據》等三本理論書籍后,他豁然開朗。

“塊數據”是貴陽市提出的概念,主要是基于用戶行為數據、企業數據、社交平臺數據和感知設備等各類數據,結合政府開放的數據,貴陽將形成一個區域塊上集聚的大數據公共平臺。通過塊上數據的存儲、管理、共享、開放與服務,支撐智慧城市云計算應用示范。

在貴陽的“塊數據”城市建設過程中,還要推進條塊結合,推進塊上數據與經濟、社會、政府的各種行業數據進行連接,實現高度關聯的行業條狀數據與城市塊狀數據的融合發展。

為推動大數據產業切實落地,貴陽正在實施“6789”4個系列的大數據產業項目。其中,“6”系列項目是利用大數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項目。“7”系列項目主要是大數據基礎平臺建設項目。“8”系列項目即大數據改善民生項目。“9”系列項目即高端制造項目。而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正是“7”系列之下的“702”項目。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目前交易的數據有30類,都是通過清洗、分析、建模、可視化出來的結果,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數據交易的同時,也必須接受政府的監管,同時也會和政府有一些合作。

在陸廣龍看來,首先,交易所是推動政府開放數據的重要力量,通過和市場的緊密對接,將市場需求反饋給政府,推動政府免費開放。反過來,政府也可以通過大數據交易所,進行和政府治理有關的相關大數據采購。其次,交易所可利用政府的開放數據,建立和孵化大數據加工產業鏈。而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基于數據產業的生態圈。

以美國氣象數據開放為例,從1970年開放到現在,已造就了300多家新創企業,每年間接產值達300億美金。而氣象數據無償開放之后,市場自動會進行清洗,氣象局再有償購回,節約了人力等資本。此外,由于數據開放,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也紛紛進入,在市場的碰撞中,產生更多氣象數據的算法,讓氣象預測更加精準。

在產業和應用之外,大數據的發展,也大大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更好服務民生。通過建成電子政務云網上項目聯審聯批平臺,省級具有行政審批權的56家部門及308項行政許可和400多項行政服務事項已全部進駐政務中心公開集中辦理,大大提升了行政審批效率。

隨著交通云、旅游云、環保云、食品安全云等云平臺建成投運,為老百姓(40.410, -0.38, -0.93%)和企業提供了更加精準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初步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有效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而貴陽市“數據鐵籠”行動計劃,讓權力在全程數字化記錄的“陽光”下運行,實現“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目前已在交通、住建等部門試點。

剛剛閉幕的貴州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宣布,“十三五”時期,貴州將發展兩大戰略行動,即大扶貧和大數據。一個“兜底”,一個“引領”,大數據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只是作為產業創新、尋找“藍海”的戰略選擇,還將成為“十三五”時期貴州省發展全局的戰略引擎。

尋找發展的“痛點”

—— 專訪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陳剛

“我們找了一把錐子,用盡全身力氣,在一個點上刺痛了大象,大象走起來了。而這個錐子,對于貴陽而言,就是大數據。”

本刊記者/賀斌 張一凡 劉鵬

陳剛與互聯網、大數據的結緣要追溯到1990年。那時,他參加了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組織的一個核子中心的國際合作項目,由于工作需要,開始使用互聯網,成為了中國前一百個登錄互聯網的用戶。那時,電腦還是286,操作系統還是DOS。

十年一晃而過,2004年,陳剛在北京市朝陽區工作,開始網格化管理社區,利用互聯網進行城市管理。朝陽區是中國最早一批大規模利用互聯網進行城市管理的地區之一。

2012年,時任北京市委常委的陳剛分管中關村的工作,這里聚集著大批互聯網企業。他從百度、小米這些互聯網企業的成長中,逐漸了解到一個互聯網企業如何推動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的發展。這些企業成長的速度,讓他對互聯網技術企業的“野蠻生長”,有了最直觀的認知。

這三件事情,為陳剛理解互聯網、理解大數據奠定了基礎。

一年后,陳剛來到貴陽,參與貴州大數據的發展,并以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的身份,處在了推動大數據發展的關鍵位置。

“歷史給了貴州一個機遇,歷史給了貴陽一個機遇,歷史也給了我一個機遇。”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陳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大數據撞到了我們懷里!”

從2013年6月至今,陳剛來貴陽已經快3年,談及在兩地工作的差異,他坦言,北京的工作條件相對來說更好些。而在貴陽,因為基礎較差,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做出一些成績來。

但事物的客觀發展總是利弊參半,貴陽的好處在于邊邊框框制約少,想做事,就會有一個土壤供你去盡情馳騁。陳剛說,這也是為什么貴州能發展大數據的原因所在。并非別的地方沒有想到,而是鼓不起勇氣,下不了決心,但貴州可以,貴陽可以。

也正因為如此,發展大數據的過程中,貴陽敢于突破,敢于創新,在大數據理論上進行了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塊數據”這樣一個新的概念。同時,大膽地提出“數據是有價值的”理論,盡管還沒有被工商部門作為合法的資產進行登記,但基于這一概念,貴陽市提出了建設大數據交易所,且初步探索出數據交易的一些規則和標準。

今年2月25日,陳剛主持召開“打造創新型中心城市”誓師動員大會,這是貫徹落實貴州省委、省政府對貴陽城市定位的一次重要大會,有600多人參加。與以往的會議不同,巨大的液晶背板前,陳剛和“貴漂”的創客們,一同站立發言,講述了對創新的認識,對未來的展望。陳剛說:“創新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領之者強。”

然而,鑒于發展的基礎,貴陽要形成全面的創新驅動很難,就像要推動一頭大象,根本推不動,“于是我們找了一把錐子,用盡全身力氣,在一個點上刺痛了大象,大象走起來了。而這個錐子,對于貴陽而言,就是大數據。”

具體來說,就是以大數據為突破口,引領貴陽創建中心城市,而不求一開始多尖端,更不求在所有領域都成為創新城市的集成,而是從一個點突破。

陳剛認為,大數據給了貴州一個千載難逢的窗口期。“早五年,大數據還沒有出現,晚五年,別的地方可能就干起來了。而我們在一個恰當的時間點,找到了大數據這個突破口,大數據就這樣七撞八撞,撞到了我們懷里。”

不過,面對大數據這個全新事物,一開始誰也不知道該如何發展。

2013年,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的巨大影響力,已經讓大家看到了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變革,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而對于政府管理的創新,甚至流程再造,大數據也是必然的趨勢。此外,通過對大數據的利用,政府可以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

但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如何把大數據作為一個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城市轉型的總體抓手?從來沒有人做過。

從2013年開始,在全省全市的共同努力下,貴州逐漸形成了一些思路和做法,也擁有了許多的第一:全球首家大數據交易所、全國首部大數據地方法規、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建設試驗區,還包括貴陽提出的建設免費Wi-Fi城市。

經過不斷探索,最終,陳剛找到了兩句話:一是要走高大上的路。因為大數據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是一片藍海,需要去探索,探索就需要有方向、有目標。“就像在一個浩瀚的海洋,你可以去乘風破浪,但是沒有指南針,走得太快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所以要占據大數據制高點。”陳剛說。

二是注重接地氣。大數據的發展不能夠脫離當地的發展實際,必須和當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在經濟發展領域,貴州省在全國首先提出大數據全產業概念,包括大數據核心圈、輻射圈、衍生圈,對大數據進行全產業鏈設計。

對此,貴州省從數據存儲、電子商務、呼叫服務等有優勢的項目開始入手,在端產品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醫療等領域進行探索,形成了一個全社會參與的氛圍。

滾雪球效應

在發展大數據這個問題上,貴陽大步流星,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無論是在頂層設計、建章立制,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等方面,都實現了飛快的發展。

對此,陳剛認為有三個關鍵的原因,首先是中國正處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提出了去產能的要求,很多企業都在考慮轉型的問題,卻還沒有找到方向,這就給了貴陽一個成長的縫隙。

其次,貴陽的產業基礎弱,存量少,別無選擇,因此,一旦給了一個發展大數據的機會,貴陽就能全身心撲進去,而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更是加快了大數據的發展。

此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容錯環境。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特別是在創新領域,都需要有容錯壞境,沒有容錯就沒有創新。貴陽是一個具有較高容錯性的城市,既不像一線城市那么敏感,又是匯聚人口和資源的省會城市,是一個很好的實驗體。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大數據對貴陽的推動作用已經開始顯現。”陳剛說。首先體現為大家對在貴陽發展大數據的一種向往,一種聚合力,大家懷揣著夢想,到貴州創業,出現了“貴漂”這個詞。

從傳統的考量標準看,雖然暫時看不到GDP的增加和稅收的增加,但各種要素的集聚已經能夠看到:就業增加了,外出打工的人回來了,在外地上學的貴州籍大學生也回來了,甚至還有人從硅谷回來了。

而從產業的角度,通過大數據的發展,可以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或者用“互聯網+”解決農民脫貧問題,將貴州的品牌產品和傳統產業推銷出去。

在陳剛看來,這個變化就是一個開始,雖然還處在積蓄能量的階段,但就像滾雪球一樣,經過幾年努力,有了一定的體積和重量以后,就會自動越滾越大,形成一個趨勢。

“既高大上,又接地氣,貴州從這兩方面做大數據產業,使得我們在藍海的發展過程中也有方向感。在前行中,我們不是一葉孤舟,而是成群結隊相互支撐,形成一個龐大的船隊,向藍海的深處進發,這就是我們的路徑。”陳剛說。

大數據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貴陽市通過大數據對相關部門的行政行為、執法行為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將政府權力關進了數據的鐵籠。“按照政府制定的法律流程監督每個環節,通過數據來判斷每個環節的進行中是否依法執行,這就是數據鐵籠的基本設想。”陳剛說。

在這個過程中,貴陽市利用大數據的應用,在監督權力運行的同時,倒逼政府職能的轉變,甚至于政府規則的轉變。互聯網大數據不僅改變著企業,也改變著政府的思維。突發事件如此,日常管理也是如此,當大數據對權力的監督、對社會的管理服務都成了常態,這也就是貴陽的創新所在。

在發展大數據的過程中,如何找準政府的定位,劃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對此,陳剛認為,不能把大數據簡單定義為一個產業,它是一個基礎性的工具,可以用在企業,也可以用在政府,因此,一定要按照市場的規律去做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就袖手旁觀,政府可以做好兩件事情,一是搭建平臺,二是當好裁判,定好規則,給市場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此外,大數據發展還有一個容錯性的需求。如果說互聯網是一個風口的話,要想在這個風口上起飛,難免會摔下來,政府就得放一個墊子,使之不至于摔得太重。而這個墊子,一是提供痛點,二是對投資者風險進行管控。

匯聚痛點

陳剛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3月1日,貴州省會在北京發布“痛客”平臺。

什么叫“痛客”?陳剛表示,“痛客”就是以痛點為引領的創客創新的平臺,這個平臺會解決許許多多的創業者不知道的社會問題之所在。目前,政府建了許多的創客空間,也成立了很多孵化器,但依然有95%以上的創客失敗了。

在陳剛看來,社會從來都是以問題為導向推動的,關鍵要找到問題在哪里,痛點在哪里?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有他的痛點,如果能形成一個痛點的匯聚平臺,進而以這個匯聚的平臺為出發點,形成產業鏈的整合,投資鏈的整合,以及就業鏈的形成,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將這些痛點集聚的平臺形成商業模式的閉環。

除了“痛客”平臺,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也將正式揭牌,在陳剛看來,要推動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最關鍵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如何創造氛圍,吸引更多的人才。二是政府要率先在數據應用、數據開放和數據共享方面,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三是在一些領域要先行先試。既要減少失誤也要寬容失敗。而“痛客”是匯聚社會智慧的一個平臺,尋找“痛”點,要解決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社會的問題。

陳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3月1日,貴陽在北京舉行“痛客”的新聞發布會上,將會由中央部委來發布他們的痛點。“今天,先給你賣個關子。”他狡黠一笑。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