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內外專家論劍大數據安全 呼吁建立流通信用體系
中新網烏鎮11月17日電(記者 柴燕菲 林波)互聯網時代之前,人們保護重要資產,是用鋼筋水泥、武裝押運車、金庫,只要水泥墻足夠厚,就能擋住犯罪分子。但在互聯網時代,安全威脅有了新的形式:隱私數據被販賣、各種信息泄露、釣魚木馬擴散……傳統的鋼筋水泥已不能發揮作用。
11月17日,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大數據論壇”在浙江烏鎮舉行,海內外專家論劍大數據安全,呼吁建立流通信用體系。
在圖靈獎得主、卡耐基梅壟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雷伊·雷蒂看來,未來社會發展會有更多大數據應用,“高速的互聯網推動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的發展,催生了各種各樣的服務,而大數據應用則讓生活在金字塔底端的底層人群能夠更好地了解世界。”
然而,不可忽視的大數據安全擺在了人們眼前:2014年韓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一個信息泄露事件,四成人口的信用卡信息被泄露;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始于美國東部的DDoS攻擊席卷了整個美國。
如何保障互聯網大數據安全,已經是民眾必須去面對和要解決的問題。
面對與日俱增的大數據安全壓力,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安全管理部總經理邵曉東表示:“光靠一個企業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形成各方的合力。”
目前,螞蟻金服正在與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個銀行機構共享老賴的名單和風險的數據。邵曉東說:“這種數據的共享,不僅能夠有效地助力我們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們金融機構應對信用風險的能力,提高我們征信的能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暉表示,大數據正成為經濟轉型驅動力,但是面臨很大的問題,在釋放大數據潛能時,怎么解決安全和信任成為問題。
據統計,截至2016年9月,國內大數據交易所超過10家,個人數據保護面臨新的挑戰。余曉暉透露,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目前正在推動建立大數據流通信任體系,數據流通行業自律公約也有多家企業和機構參與。
此外,余曉暉建議建立大數據的法律體系,此外還要形成行業自律,保證大數據可信任的流動和交易,“我們還要有一個風險的賠償機制,能夠彌補救濟。”
為此,中國科學院秘書長鄧麥村呼吁深化大數據國際合作交流。在他看來,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共同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建立完善國際合作機制,積極推進大數據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共同促進大數據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