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從標準編制、研發試點到模式探索、可信平臺,再到產業全面啟動、聚合成勢,已經歷了5個年頭了,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移動金融正逐步進入各個應用領域,成為廣大用戶逐漸認知、普遍接受的創新支付方式。互聯網金融、支付產業、商業銀行等相關行業的市場參與方都在積極嘗試各種基于移動支付的創新業務,金融服務的移動化趨勢已經在我國確立,并初步實現了對比國外實現“彎道超車”的愿景。
中國銀聯一貫按照人民銀行對金融業“服務民生、普惠大眾”的要求開展工作,致力于銀行卡包括移動支付的聯網通用以及受理環境的建設,為社會提供可靠、安全、創新的支付服務。
以產業融合為方向 NFC近場支付成主流模式
移動支付在國內近年來得到了快速增長,在某些成熟的商業銀行和電商市場已經成為比較常見的支付方式。隨著產業參與主體的不斷增加、各方參與力度不斷深入,銀行業的移動支付已具備了高速發展的基礎,同時眾多產業鏈參與方開放合作的意愿也在增強,并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一是以NFC近場支付為主導,多種移動支付形式并存。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信息存儲和傳輸技術的進步使得移動支付形式和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其中,銀行業基于NFC的近場支付將繼續成為發展主流,在TSM平臺互聯互通、實現空中發卡的基礎上,NFC近場支付將成為金融行業移動支付的主流模式,為廣大持卡人提供便捷的非接支付服務。
二是移動支付與其他產業領域的融合成為一致共識。隨著4G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普及,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戶對身邊各種服務的便利性、實惠性需求將推動移動支付深度融入各個行業。移動支付將以產業融合為方向,整合各方優勢資源,逐步推廣在金融理財、公交、社保、醫療等領域的應用。
三是移動支付生態環境日趨成熟與穩定。由用戶、商戶、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終端制造商、平臺運營商等產業鏈各方共同創建的移動支付生態環境,各方分工明確、各負其責、互相配合,協調制定可行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商業模式。目前雖然還在不斷探索之中,但各方對移動互聯網趨勢的認同,終將能通過各種方式、方法的磨合,甚至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本與股權的支持促進,徹底解決這一瓶頸問題。
四是HCE、Tokenization、TEE等創新技術為產業帶來了新的活力。HCE(Hosted Card Emulation,主機卡模擬)是Google的Android4.4操作系統推出的一項新功能,其目的是使有NFC功能而無eSE芯片的手機也能安全、便捷地支持手機支付、數字錢包、手機銀行的使用,還可以擴展到如門禁、車鑰匙、個人隱私等其他相關領域的使用。
2014年3月,EMVCo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支付令牌化Token規范(Payment Tokenization),雖然僅從技術框架角度定義了總體架構與基礎要素,但是已經向銀行卡支付產業傳遞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支付令牌化將成為EMVCo今后無卡支付方向上主要的安全框架,同樣也為HCE提供了安全信息的獨立加固方案。該框架可以與現有支付的模式無縫結合,較好地解決目前互聯網在線支付、快捷支付與非介質形態移動支付的安全問題,也是HCE最佳的互補技術,同時為交易風險管理提供判斷依據。
TEE方案最早出現于2006年,隨后該方案重新被ARM公司以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提出,并將之命名為TEE安全操作系統。
標準體系不斷完善 構建全方位產業鏈
銀聯作為我國現代電子支付體系基礎建設的重要參與方,一直致力于推動我國銀行卡產業健康發展,而移動支付也是銀行卡支付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銀聯在2014年有著顯著的工作進展:一是銀標卡發卡保持增長,累計發行近50億張,其中金融IC卡超12億張。二是受理市場環境進一步改善,境內聯網商戶超過1200萬戶,POS機超過1600萬臺,其中可以受理銀聯“閃付”的POS終端接近500萬臺。三是銀行卡消費業務增長較快,中國銀聯轉接清算系統處理銀行卡跨行交易187億筆,交易金額4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3%。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由于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銀行卡當前還處于高速成長期,而2015年開始的全面IC卡遷移,使得移動支付繼續高速成長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一)面向國際化,推進移動支付標準體系不斷完善
銀聯近年來配合各方推動了移動支付國標、行標的相繼出臺,并不斷根據新的形勢、技術、市場反饋,本著“標準先行”的理念,完善、增強相關標準規范的編制,形成了國內領先的、完善的移動支付標準體系。同時,通過銀聯EMVco成員的身份,向國際標準推薦中國的相關技術標準,為我國移動支付產業融入國際開辟了一條有效的實施路徑。
(二)構建全方位產業鏈,實現互利共贏
移動支付產業鏈很長,只有構建起貫通的產業鏈,才能實現業務的蓬勃發展。銀聯通過產業聯盟的方式共同建立規范,進行市場化業務合作,一直致力于產業鏈的貫通、形成。在與運營商、手機廠商的NFC手機合作方面,陸續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星、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魅族、OPPO等公司達成業務合作,相關系統對接正在推進或已經完成。相信今年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的合作產品會陸續推出,產品種類將逐漸豐富,將為用戶帶來更多的選擇。
(三)開展前瞻性研究,推動創新產品方案及標準制定
在創新方面,銀聯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等部門的領導下,通過不斷跟蹤吸收國內外最新技術,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從產品質量和產品安全等角度繼續對相關產品的方案、技術標準進行研究和創新。目前正在開展包括HCE、Token、TEE、生物識別、可穿戴設備等在內的技術研究、標準制定和產品試點工作,期望實現以用戶為中心,使移動支付業務從“能用”發展到“好用、放心用”,直至做到老百姓真正的“愛用”。
在HCE方面,根據移動支付安全與便捷兼顧的要求,銀聯把HCE技術與云計算、Token技術相結合,制定了銀聯HCE技術相關標準,研發了基于云端技術的HCE支付產品,可協助發卡行快速推出獨立發卡的移動支付服務,使用戶手機支付的申請、審批、卡片生命周期管理、客戶端應用的更新升級更加便利快捷,環節更加簡化,成本也更加合理。在近期與工行聯合發布的HCE銀行卡產品中,率先采用了銀聯的HCE相關技術標準,成為當前移動支付重點關注的產品方向。下一步,銀聯將在中國人民銀行的領導下,把HCE試點擴大到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移動金融試點地區,加快這項技術的完善、普及和推廣。
在Token支付標記化方面,銀聯已經建成了充分開放、兼容的應用框架平臺。該平臺有如下特征:一是支付令牌化是一項對持卡人透明、具有安全可控、可跨多個實體完成支付的替代卡號與卡有效期的安全框架;二是在該框架下引入了令牌服務提供方(TSP)與令牌申請方(TR)兩個重要角色,實現令牌的申請與交易認證兩大功能;三是以信息安全為基礎的卡信息保護、分層次的身份認證識別與匹配客戶承受能力的交易風險控制機制;四是可以適用多種應用場景,包括大商戶運作模式、數字錢包、近場支付等泛移動化支付模式;五是為未來其他形式的創新支付提供了通用型的安全框架,在移動支付領域可以與大數據、云服務、HCE等結合,也兼容了現有3D認證與短信驗證、適用未來設備指紋等新型身份認證手段。
在TEE方面,銀聯多年前就開始著手接觸,并于2012年組建專門團隊開展TEE技術研究,包括技術可行性研究、市場需求調研以及商業模式探討等方面。之后,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又考慮到TEE的擴展性、開放性、兼容性和可移植性,銀聯創新性地提出了TEEI的概念。
TEEI即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Integration可信執行環境集成。該方案是銀聯本著開放合作的宗旨而設計出的自有知識產權的TEE實現方案。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雙系統,即一個智能手機上與其他終端操作系統(如安卓等)相并存的安全操作系統;二是系統化,TEEI系統將能夠更好地將智能終端與NFC、SE、TUI(可視化交互界面,Trusted User Interface)、指紋模塊等外設硬件集成在一起,共同組建一個閉環的安全系統環境;三是多終端,適合于絕大多數嵌入式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金融POS、機頂盒等),也更利于TEEI在各種終端平臺上的部署,使TEEI架構能夠實現“全終端貫通”;四是通用性,與現有TEE相比,TEEI并不會對具體的安全硬件環境進行要求與指定,它是一種通用的安全技術解決方案。通過TEEI架構,將能夠更利于各類合作方進行TEE環境的部署。
(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 柴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