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var>
<cite id="vnxft"></cite>
<var id="vnxft"></var>
<menuitem id="vnxft"></menuitem>
<var id="vnxft"></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listing id="vnxft"></listing></strike></var>
<var id="vnxft"><strike id="vnxft"></strike></var><cite id="vnxft"><video id="vnxft"></video></cite>
<var id="vnxft"></var>
各國信息產業發展政策解析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5-10-12

美國
    美國之所以成為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現行的由政府、企業、大學與基礎科研機構、民間非營利機構組成的科研運行體制。美國政府對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干預在克林頓執政期間表現得十分突出。 
克林頓在競選時曾發表了《技術: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上任之后,又發表了《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技術:加強經濟競爭力的新方針》等文章。 
上任之初,克林頓于1993年成立并領導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STC),其成員由副總統、總統科技助理、內閣部長及其他白宮官員組成。NSTC負責協調聯邦政府的科學、空間和技術政策。此外,總統科學與技術顧問委員會和總統信息技術顧問委員會則是美國總統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顧問,后者的使命是“為總統和國會提供獨立的指南,以維護美國在先進信息技術領域的卓越地位”。 
克林頓政府十分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重視對信息技術長期項目的研究。在高度成功的“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的基礎上,聯邦政府將IT R&D計劃的重點放在:高端計算,大規模(Larage scale)網絡,高可信賴的軟件與系統,人機互動與信息管理,軟件設計與生產力,與IT相關的社會、經濟與IT勞動力等6個領域。 
聯邦IT R&D項目除了人們熟知的、由副總統戈爾大力倡導的信息高速公路――下一代互聯網計劃(NGI)外,還有2000財年發布的“面向21世紀的信息技術計劃”(IT2)。2000年2月,克林頓在PITAA的建議下,向該計劃追加了5.94億美元,用于未來5年IT基礎研究。2002財年,IT2研究的主要領域為:用于先進計算的基礎設施,數據的存儲、管理與保存,管理與確保信息的安全與秘密,普遍計算與無線網絡,智能機器和機器人網絡,未來的計算機,高可信賴軟件,寬帶光網絡,新一代研究人員的教育與訓練等。 
除了對IT基礎研究的支持外,聯邦政府還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1997年7月,克林頓頒布“全球電子商務框架”。該框架對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行政開支的公開性外,美國政府還注重對結果的評估,如教育部、商業部等部門還將評估的結果公之于眾,以接受納稅人的檢查。商業部還十分看重R&D的資助額與專利和商標申請數量之間的關系。
行業協會的力量 
在推進信息技術進步的過程中,行業協會起著獨特的作用。作為信息產業的行業協會,美國信息產業協會(ITAA)顯得異常活躍,ITAA通過活動、報告、文章和新聞發布等多種方式來努力為IT產業創造健康的發展環境。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僅新聞發布就高達110多次,其中大多涉及到與IT相關的立法和行政事務,且態度鮮明,標題大都是《ITAA歡迎某項提案》、《ITAA質疑FCC……》”等。當美中雙方在
1999年11月簽署了歷史性的貿易協議后,ITAA會長Harris Miller發表了《與中國永久正常的貿易關系將增強美國在IT上的領導地位》。“9?11”事件發生后,ITAA又異乎強烈地關注信息安全。 
美國半導體協會作為年收入達1020億美元的美國半導體工業的代言人,在為產業服務時顯得更為實用,如:要求聯邦政府增加對工程技術研發的資助;要求調整聯邦政府的稅收政策有利于半導體設備的折舊;要求聯邦政府改進出口限制政策,以便擴大市場等。

英國 
英國政府在過去的幾年中出臺了眾多支持IT的政策,健全而又復雜的金融系統、在世界上備受推崇的教育系統和世界級R&D園區都是英國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所在。 
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政府就開始致力于建立成功的科技園區,為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創造發展條件。所有科技園都集中在大學附近以利于技術研發。很多科技園后來都成了高技術公司的孵化器。上世紀80年代末,英國政府又出臺了激勵措施,鼓勵在重工業地區的大學附近和衰退的城區內建立這樣的園區。很多英國大學都有科技園。所有科技園中都有信息技術公司。還有很多新的園區正在計劃之中。 
英國在電子商務方面也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政策,對電子商務提供資金激勵。例如:小企業可以勾銷2000年4月1日至2003年3月31日期間因投資信息和通信技術所獲得利潤的稅額;新的企業管理激勵機制幫助小公司招募和留住優秀人員; 2000年到2001年用電子手段申報稅款可獲得減免;減免小企業雇主的R&D稅額以鼓勵R&D投資,2000年4月開始,將100%的減免幅度增加到150%。 

德國 
2000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長Edelgard Bulmahn呼吁,高技術業界要進一步努力,以鞏固和發展德國的技術領先地位。同時Bulmahn宣布,德國政府將再次增加對教育和R&D的資金支持,并鼓勵科學界與工業界的溝通。德國政府計劃創建另外的激勵政策,以加速研究機構的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可行的產品的過程。 
2002年初,德國政府發布的報告在總結現任政府在支持R&D方面所做的事情時提到:對大學提供服務管制的放松使年輕的科學家和學者能夠進行獨立的研究,報酬與工作成績掛鉤也改善了研究活動的狀況。2000年德國的研發支出是500億歐元,比1998年增長了12%,預計2002年增長幅度能達到19%。德國政府還增加了對項目資金的投入并進行了結構改革,如德國國家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與弗朗霍夫學會(Fraunhofer Gesellschaft)的合并等。 
2002年2月,德國推出一項總投資額達36億歐元的“2006信息技術研究”計劃,為德國從2002年到2006年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內的發展提供強大經濟支持。這其中,有15億歐元撥款用來資助一些信息技術發展中的關鍵項目,另15億歐元則資助相關研究機構,其余6億歐元用來資助相關教育項目。 
該項計劃以納米微電子技術與系統、軟件系統、通信技術基礎及互聯網基礎與服務的研發為支柱,主要目標是要提高德國在信息技術研究領域內的科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建立并完善相關就業市場,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為此,德國政府又專門提出應當著重解決如下幾個環節:加強基礎研究、集中整合企業和科研部門研究力量、盡可能迅速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生產力、針對未來市場加強在創新領域投資、營造良好創新氛圍,留住國內人才并大力吸引國外人才。 
在促進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持續增長中,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迅速發展成為德國政府優先考慮的一個重點。而微系統技術因為適合中小企業發展,成為重中之重。目前德國汽車、電子、機械制造與化工行業是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最強競爭力的,而微系統技術則與上述各行業都有較大融合發展空間,不僅可持續鞏固德國在此方面的現有優勢,還能進一步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 
德國政府在“2006信息技術研究”計劃的引言中指出:“在創新成為中心發展動力的21世紀,擁有巨大潛在市場和經濟發展空間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將成為經濟和社會機構轉型的推動力。”如今,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已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般,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日本 
與很多國家一樣,日本信息產業的發展是與政府作用分不開的。為推動信息產業發展,日本政府制訂了很多發展戰略和傾斜性政策。2000年日本政府制訂了《信息通信產業技術戰略》,實施《新紀元工程》。2000年7月,日本政府設立“IT戰略本部”,通過了《IT基本法》,“要在五年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信息化國家”。 
在日本政府的預算中,信息技術的投資逐年增加,1996年的投資總額為1.3萬億日元,2000年增加到1.7萬億日元,四年內增加了30%。同時,日本信息通信產業本身的研發經費也占到各行業研發經費總和的30%以上。2002年1月,日本政府追加2.3億美元預算,以支持遭遇困境的半導體制造業。 
在電子政務方面,2001年5月日本政府推出“e-Japan”重點計劃,要建立水平最高的信息通信網絡,實現2005年1000萬家庭超高速上網,3000萬家庭廉價上網,上網普及率達60%以上;同時推動行政機構和公共領域應用通信技術。總務省在2001年10月發表了“電子政府?電子自治體推進計劃”。根據這一計劃,2001年10月在都道府縣以及政令市開始運用將地方公共團體連接起來的綜合行政網絡(LGWAN),在2002年度擴大到其他的市、町和村,從2003年度開始在所有的地方自治體中運用。
據悉,電子自治體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服務質量的提高和市民參與的促進也是重要的課題。     

韓國 
在解釋韓國IT業快速發展的原因時,韓國政府通常被視為主要因素。韓國政府對IT業大力支持,這從韓國政府大力推動“網絡韓國21世紀”計劃和發布“推動信息產業第三個基本計劃(2002~2006)”等措施中可見一斑。為吸引外資,韓國不限制外資對IT設備和軟件企業的所有權,開放的政策使得外資迅速流向韓國IT業。韓國政府還向新興IT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使企業融資更便利,創造更有利于IT業發展的環境。 
為推動電信服務的發展,韓國政府修訂了有關電信服務領域的管理框架,并積極開放電信服務市場,這一進程比WTO的基本電信協議的出臺還要提前。難怪韓國會在CDMA技術和寬帶服務領域全球領先。此外,為解決IT業人員短缺的問題,韓國政府還制訂各種政策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 
韓國向信息社會轉型的努力,由于政府和企業的支持而得到了很好的執行。過去10年來,韓國建立了連接144個省級城市、190個市級城鎮和619個縣級地域的高速互聯網網絡。當很多國家在努力消除數字鴻溝之際,韓國的互聯網滲透率已經接近100%。自1998年推出以來,寬帶在韓國得到了飛速發展。2002年11月,韓國寬帶用戶超過1000萬,即21.3%的人口使用寬帶上網,這一比率居世界之首。 
有業內人士表示,韓國寬帶的發展,說到底在于應用和服務的牽引。網絡游戲、網絡廣播電視、網絡電話、股票等服務不斷出現。在街頭的網絡咖啡屋中實際感受過高速服務魅力的使用者,也毫無抵觸地將ADSL、光纜互聯網等引入了自己的家里。面對韓國對待網吧、游戲的積極態度,很多國家似乎都有必要進行深思。 
2001年1月,韓國成立了專門的電子政務委員會以帶來方便人民的管理方式。此后,韓國總統金大中利用虛擬會議系統主持內閣會議,開創了電子政務的新時代。2001年5月,韓國政府成立了專門的電子政務項目委員會,并投資2903億韓元,連接各種公共數據庫和簡化電子政務手續。 
去年11月韓國政府宣布,2001年初啟動的11項電子政務項目已經完工,為全面的電子政務服務鋪平了道路。據悉,韓國的電子政務基礎設施預計每年可節約1.8兆億韓元,電子采購和稅務支付系統每年分別可節約3.2兆億和1400億韓元。 
韓國信息與通信部表示,該國將繼續推動電子政務建設。2003年會大力推動移動政務(m-government)建設,使政府官員和公民可通過移動網絡獲得各種行政服務。此外,該部還為目前的電子政務項目撥出750億韓元,以提供更可靠和先進的服務。 
韓國信息與通信部計劃在2006年前使韓國成為全球10大數字化強國之一,使信息基礎設施在今后4年內有飛躍發展。到2006年,信息技術產業的生產預計將達到整個工業生產總值的17%,IT業的出口額也將達900億美元,移動電話用戶屆時將達4000萬,即90%的人口將擁有手機;90%的韓國人將能熟練使用互聯網,超高速互聯網的用戶會達1500戶,即全部人口使用寬帶,所有企業也將聯網。屆時,韓國將真正成為跑在寬帶上的國家。 

印度 
印度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得力于印度政府長遠的戰略決策和優惠政策。90年代初以來,印度政府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潮流,制定了重點開發計算機軟件的長遠戰略,并首先在班加羅爾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計算機軟件技術園區。如今,班加羅爾已成為印度軟件之都,吸引了海內外400多家著名信息技術業公司,被譽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在班加羅爾的帶動下,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南部城市的高科技工業園區接踵而起,成為印度南部著名的計算機軟件業“金三角”。為了進一步發展計算機軟件業,印度政府又將軟件技術園區由南向北推進,形成全國的軟件技術網絡。目前,印度全國各地已建成17個計算機軟件技術園區,共有1300多家海內外公司在這些軟件技術園區注冊。 
為了鼓勵海內外投資,印度政府對進入這些高科技園區的海內外公司都實行優惠政策,免除進出口軟件的雙重賦稅,放寬中小企業引進計算機技術的限制,允許外商控股75%至100%,全部產品用于出口的軟件商可免征所得稅等。 

愛爾蘭 
愛爾蘭在經歷了10年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之后,現在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日益上漲的勞動成本、價格上升以及落后的基礎設施,都大大降低了愛爾蘭的競爭能力,并暴露出經濟過多依賴跨國公司所存在的弊端。因此,愛爾蘭政府正在改弦易轍。除了繼續吸引外國投資,官員們意識到他們必須培養國內人才。愛爾蘭政府將在今后6年時間里拿出將近30億美元刺激研究和開發。其中有7.5億美元分配給愛爾蘭科學基金會管理的技術預測基金,其余的分配給致力于發展本地工業的愛爾蘭企業協會等組織機構。 
在政府增加投資的同時,愛爾蘭的一些大學也致力于使研究成果商業化。如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在1986年成立發明中心使學術研究商業化,從而造就了許多國內企業。
三一學院不僅為新創辦的企業提供辦公室,并且還向它們提供創業資本,介紹投資者和商業合作伙伴。作為一種交換,三一學院擁有員工開發的所有知識產權,并在公司中占有15%股份和分享所有的特許權。在過去17年中,三一學院的師生員工創辦了50家公司。三一學院創辦的第一家公司艾奧娜技術公司是愛爾蘭的主要軟件開發公司。三一學院創新服務中心主任約恩?奧尼爾說:“如果大學不提供這些支持,從事有發展前景的研究的師生就會離開大學,并且多半會離開這個國家。”因此,這所已經有400年歷史的大學正在一如既往地為愛爾蘭的未來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芬蘭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芬蘭政府就將建成信息化社會作為其首要發展目標,并于1995年制定了信息社會發展戰略。 
為此,芬蘭政府制定和修訂了電信法、數據法、商務電子通信法、電子簽名法和信息社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完全開放了電信市場,在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巨資,為信息與通信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此外,芬蘭政府還制定了創新計劃,加大了對高新技術的投入。近10年來,芬蘭政府,特別是企業用于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資金大幅增加,政府在全國科研開發總投入中的份額,每年均保持在30%至40%。2001年,芬蘭用于科研開發的經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約占3.4%,在世界上僅次于瑞典,名列第二。 
教育是建設信息化社會的基礎。在芬蘭這個僅有520萬人口的國家里,就有21所大學和眾多的高等技術學院、國際研究機構。在建設信息化社會的過程中,芬蘭政府始終重視培養企業急需的信息、電子等領域的高科技人才。與此同時,政府努力為每一位芬蘭公民提供培訓機會,使其掌握必要技能以便獲得信息服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使得芬蘭的勞動力成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之一。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