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數字融合,探索產業升級。數字化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條件。只有數字化進程得到推進,未來生產網絡才能得以建立。德國“工業4.0”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融合,來改變當前的工業生產與服務模式,既能使生產和交付更加靈活,又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人才結構。德國企業善于緊跟新技術,通過對新技術新趨勢的跟進,確定下一步產品方向,確定企業戰略目標,由此發展出大量中小企業“隱形冠軍”。這些企業通過建立健全知識和技術轉化機制,加速創新成果的商業化。通過廣泛應用嵌入式軟件,使產品具有記憶、感知、計算等功能。通過產品的智能化,大幅度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互聯網掌握已售產品在客戶的運行狀態,幫助客戶更好地運用產品,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并進行預防性維護。同時,還可以通過這個系統采集產品運行過程的大數據,輔助產品進行進一步升級換代、新產品開發,以及其他市場經營行為的決策。這就啟示我們,在傳統工業企業升級過程中,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時獲得和利用信息,科學決策,應用智能設備,合理整合、配置企業內外資源,更好地滿足和引導用戶需求。通過加快推動技術創新,加強產融結合,助力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推進智能制造,強化柔性生產。智能制造是“工業4.0”的核心。通過嵌入式的處理器、存儲器、傳感器和通信模塊,把設備、產品、原材料、軟件聯系在一起,使得產品和不同的生產設備能夠互聯互通并交換命令。未來工廠能夠自行優化并控制生產過程。更進一步,除了產品和機器的互聯外,“工業4.0”還將在未來實現工廠、消費者、產品、信息數據的互聯,最終實現萬物互聯,從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工業4.0”的本質是以萬物互聯為基礎,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相關的技術來改變既往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增強柔性化生產,同時將傳統工廠關注制造環節向前端的設計環節以及后端的服務環節延伸。自動化和信息化是實現柔性定制個性化生產的重要手段。根據生產計劃,企業將各種生產所需信息提前寫入客戶端,生產過程中再將相應工序中所需要的相關生產信息讀取出來,進行生產操作,從而實現對整個車間工件物流的跟蹤和生產過程控制。多種型號產品共線生產的柔性化生產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這就啟示我們,制造模式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們要通過不斷擴大生產自動化裝備及生產線應用,實現產品專業化、自動化、柔性流水式批量生產,大幅提升建造質量和效率。
注重標準制定,鞏固領先優勢。統一的標準是德國“工業4.0”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為了保障“工業4.0”的順利實現,德國把標準化排在第一位,在“工業4.0”平臺下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專門處理標準化問題,以鞏固和提升行業領先優勢。“工業4.0”認為,實現目標的核心和關鍵是建立一個人、機器、資源互聯互通的網絡化社會,物聯網、互聯網、服務化的智能連接必然要求一個系統框架。在這個框架內,各種終端設備、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識別、處理、維護等必須基于一套標準化的體系。德國正是通過標準的推廣和應用,技術創新得以迅速擴散,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升。在德國,政府用標準推廣先進,淘汰落后;企業用標準取得發展,贏得競爭;消費者用標準保護權益,指引生活。這就啟示我們,要加強與發達國家在標準制定方面的溝通協作,鼓勵支持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在標準國際化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國際產能合作和對外援建中推廣中國標準,增強在技術標準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重視教育培養,提高員工能力。培養人才是實施“工業4.0”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德國“工業4.0”本質上是制造業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的智能化生產,這使得生產過程由過去單一、瑣碎的流水線生產模式轉變為大規模的個性化智能生產,對職業技術從業人員的崗位布局、專業結構以及工作能力等多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在傳統生產流程中,工業技師負責產品設計方案和質量的審核,對一般技術人員擁有絕對的指揮權,但在實施“工業4.0”之后,工業技師需要更強的協調和領導能力。受此影響,德國技師培訓進行了相應變革,重點培養工業技師生產流程優化、新產品研發成本評估、企業人員規劃及培訓等能力。人才培養團隊圍繞智能制造趨勢,結合自身實踐,針對如何建立屬于自己的創新體系,重組學校、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在交叉融合領域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等進行深入討論,注重將員工個人發展目標和企業商業目標進行深度融合,切實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就啟示我們,借鑒德國企業對新員工培養方面的經驗,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努力提高員工技能素質和水平,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優秀人才團隊。(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