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線教育移動端使用超八成 優質內容匱乏短板待補
雖然PC仍是在線學習最主要工具,但伴隨移動互聯網發展,在線教育移動端已開始成為人們接受的學習方式。最近由網易旗下的網易教育和有道公司發布的《2013~2014中國在線教育趨勢報告》顯示,手機端學習的使用率都超過80%。雖然在線教育移動端前景甚好,但是做為掌上工具來說,其要推出更優質的內容服務才能解決在線教育盈利難頑疾。
在線教育APP興起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很多手機用戶都下載了大量的教育類APP,他們看中的是教育APP靈活、操作性強、隨時隨地、互動性強等優勢。
互聯網也因其有豐富的網絡資源,免費的為人們提供知識。而且強大的搜索功能也使其具備傳統的書籍、雜質等內容不具備的海量信息和便捷查詢的優勢。根據最近發布的《2013~2014中國在線教育趨勢報告》數據顯示:86.1%的人曾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超過書籍的82.9%;在互聯網上獲取知識途徑的最前兩位分別為百科與搜索引擎,為62.2%和61.2%;42.6%的人曾利用教育網站獲取知識,有39%的人有過線上學習的經歷。
而《報告》中還顯示:56%的用戶有意愿為手機在線教育APP付費,這說明用戶對于收費產品表現出了不錯的接受度。在愿意付費的用戶中,大多數人可接受的產品價格在10元以內,這與大多數收費手機應用的價格區間接近。對此,有道副總裁包塔認為,手機應用的付費模式不等同于線下教育的一次性高價付費,而是低價常態化的持續收費,用戶有為在線教育付費的意愿,在合理的價格體系內,付費在線教育將會成為有償教育的一部分。
燒錢困局阻礙行業發展
在線教育行業一直很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爭相進入這個行業,這不僅引爆了在線教育行業,而且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接觸這一新型教育渠道。一大批創業者涌進在線教育領域,據第三方機構IT桔子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平均每天新增在線教育機構2.6家,依次類推全年新加入近千家機構。同時傳統教育機構被在線教育沖擊,不斷尋求改變以保自身地位。
由Dr.John Sperling于1976成立的鳳凰城大學是美國最大的在線學歷教育私立大學,在全球有近40萬人在線上完成各種degree和非degreeprogram的學習。76年到2014年,比我們改革開放的時間還長,也并沒見其顛覆美國的傳統教育,也沒見其喊要顛覆美國的傳統教育。
另外,最近在國內火的不行的Coursera。Coursera是由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吳恩達和達芙妮·科勒聯合創建的一個營利性的教育科技公司。也已經有16年的歷史,比新東方稍稍年輕一些,比國內大部分培訓企業年長許多。Coursera與多家大學合作,開展在線免費課堂。截至到2014年,Coursera上有來自200國家的超過400多萬人注冊。他們至少注冊過一門課堂,盡管有幾百萬人注冊過課堂,但完成率僅是7-9%。
之前,曾有人說4G網絡對移動學習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因此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相較于傳統頁面學習模式,移動學習的爆發更驚人。但是從《報告》中顯示,56%的用戶有意愿為移動學習付費,半數的付費范圍在10元以內。這從側面反映出移動學習目前所面臨的變現渠道尚且比較單一,鑒于大部分產品是免費或低廉收費,尚難成為移動學習的主流盈利途徑。再者,4G雖然提供給用戶高速的網絡,但流量如何變現不會因渠道的變化而改變,在線教育行業一直處于盈利難的尷尬困境。所以,在線教育行業從前途到“錢”途還有很長一段路的路要走。
精耕內容提升用戶付費率
目前國內的在線教育面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引導用戶付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另一方面內容的匱乏將直接降低用戶的續費率。而讓用戶付費首先是要解決用戶的動機,現在的在線教育企業的宣傳口號大都是以自己有什么優勢為主,而真正的在線教育的核心是企業要從用戶的角度去設計課程內容,打到用戶痛點,解決學習動機問題。另外,大多數的用戶將移動在線教育APP當成是一個工具,可以更好幫助用戶做某件事,也就是幫助用戶在過程中更好的“去”學,即在目標管理、輔助達成等方面的作用,內容作為一種填充,可能只占到整個產品的三分之一。最后,通過其他輔助手段催生在線教育的春天真正來臨。
另一方面,內容的匱乏也是在線教育行業的詬病。對于教育行業,內容的梳理中還面臨用戶對內容接受度的問題,只有達到內容與用戶之間的無縫對接,才能實現內容收費的可持續,而這些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對于未來,業內人士指出,在線教育要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龔海燕的態度在很多互聯網在線教育人士口中得到了印證。提倡做慢公司,正成為行業內新的話題焦點。
未來在線教育勢必越來越普及,渠道也將豐富多變,改變“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線教育亟需練好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