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海爾發布了由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牽頭編寫的全球首個《工業大規模定制白皮書》,全面闡釋了自己所定義的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實現產品體驗到用戶場景定制的閉環,有效地組織資源,帶動產業鏈企業變革升級。 早在上世界80年代,“大規模定制”就被學者提出。專家認為,海爾版的大規模定制,最新的特色是迭代用戶需求,將用戶變為終身用戶。
用戶驅動制造是未來范式
“中國制造2025”目標是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真正平衡,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與此同時,德國工業4.0也將關注點逐漸向用戶端傾斜。在今年的漢諾威展上,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庫恩表示,德國已開始探索把用戶放在制造體系的核心位置。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也認為,未來工業4.0的發展趨勢是用戶交互參與。西門子集團莫奈表示,沒有用戶的參與,工業生產是沒有意義的。而海爾提出的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的愿景,是依托行業標桿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集結各種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應用,通過工業技術的軟件化,打造更多企業升級平臺,中國企業無需自行承擔技術成本,從而實現快速轉型升級,幫助各個制造行業甚至整個民族工業完成智能制造的升級。
包括農業、智能家居、教育、化工、汽車、電子等多個行業都對大規模定制模式的功能模塊有著迫切的需求。
新制造模式:以用戶為核心
物聯網被視為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它所帶來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在“萬物互聯”之下,市場在悄然發生變化,此前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和產品生產正在逐漸失去市場,而用戶將作為最終和最挑剔的裁判員。
海爾發布的《工業大規模定制白皮書》提出,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的根本就是“激活用戶”,把生產鏈轉向用戶群,同時把用戶群搜集的信息反饋到生產鏈,也就是說,要讓用戶參與到全流程的大規模定制智能制造模式。通過建立企業-用戶-產品實時互聯的平臺,讓用戶能夠在平臺上實時提出個性化的需求,企業通過已有連接產品或用戶場景中積累的大數據進行智能整合,同時讓用戶參與進來進行實時交互,這樣,用戶在平臺上就擁有了專業知識,也有助于設計師形成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模型。
可見,海爾版的工業大規模定制追求的是先用戶后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使定制的每件產品在生產線上就已經獲得了市場。
容納更多勞動力而不是替代
在現代制造體系中,物的移動的重要性遠遠大于物的裝配,但是,在下一代工業體系中,這個物的移動的重要性被知識移動的重要性所取代,也就是工業的分工突破了傳統的工業邊界而滲透到了社會,德國4.0的分工體系主要在公司與供應鏈范圍內,而海爾的COSMOPlat則走出了供應鏈的范圍。
隨著技術進步的加快,大規模定制的工業體系在數字化、網絡化基礎上紛紛向智能化升級,一些地方出現了“機器代人”、“機器換人”的熱潮。海爾在白皮書中表示,工業體系在更大范圍開展分工時,交給管理者的管理任務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而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顯示,下一代工業體系中的突出現象不是勞動力的退出而是更多勞動力的進入,一個工業體系包涵了比所謂3.0體系更多的勞動力的出現,這就是工業體系的開放與社會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