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2月14日電(記者張紫赟)“我們公司專門跑鄂爾多斯往返天津港線路,以前我要雇三個人做車隊隊長,隨機跟車監控,每月每人付8000元工資。現在通過物聯網,我隨時都能監控車況信息,甚至司機不規范駕駛,后臺都能監控,省下了三個人的工資成本。”說起“互聯網+”帶來的改變,擁有八年物流行業從業經歷的郭建會感嘆不已。
郭建會是內蒙古和馳物流有限公司股東之一。他口中的物聯網,是由安徽蕪湖集瑞聯合重工有限公司打造的卡車智能化管理系統“聯合通管理平臺”。該平臺自2014年運行至今,已經在全國大多數地市落地應用。
集瑞聯合重工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和銷售重型卡車及零部件,產品定位于自主研發、制造高端卡車。公司工程師王東介紹,該公司延伸服務鏈條打造了“聯合通管理平臺”,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采集車輛工況、故障等信息,幫助客戶在手機、電腦等客戶端實時監控。而公司可以據此遠程診斷車況,實現24小時專業的貼身咨詢服務,并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這種連接車輛與設備的物聯網形式,通過提升車輛智能化特性和服務水準,進一步提高了車輛的價值空間。”他說。
今年7月,中國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企業基于互聯網開展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升級。
當前,轉型升級、注重創新研發已成為中國制造業企業探索未來發展路徑的共識。“互聯網+”不僅提高了產品價值,也為產品優化升級提供了數據支撐。
天津山口汽車緊固件制造有限公司在建立智能生產線同時,通過信息技術搭建起一套客戶可以和工廠實時交互的系統,當客戶在終端輸入需求指令后,互聯網會歸集客戶需求和信息流,向工廠發出指令,驅動系統保證產品質量。
北京第二機床廠正逐步從傳統手動產品向高端產品傾斜,并致力于智能化制造和服務;金風科技通過創新研發,成為行業內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技術的領先者,扭虧為盈;東土科技正著力在芯片設計、工業云服務等方面進行布局。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在加快制定“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如近日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中提及,“推進企業研發、生產、管理、服務過程智能化”“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
北京近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提出,北京將通過“關停淘汰一批、轉移疏解一批、改造升級一批”,進行分類引導,推動存量產業“轉領域、轉空間、轉動力”,再造產業發展新勢能。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效果正逐漸顯現。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1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達85.4億美元,同比增長11.7%。
當前,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等一系列改革新舉措已經出臺,一些新的改革正在醞釀。業內人士預計,這些措施的逐步落實必將推動中國創新發展再進一步,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