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工信部發布《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行動方案意見稿》擬規定,到2027年,新型儲能制造業規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億元以上規模的生態主導型企業3—5家。
同時,《行動方案意見稿》明確提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地方出臺支持新型儲能制造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發展的專項政策。
發展多元化新型儲能本體技術
《行動方案意見稿》提出,面向中短時、長時電能存儲等多時間尺度、多應用場景需求,加快新型儲能本體技術多元化發展,提升新型儲能產品及技術安全的可靠性、經濟可行性和能量轉化效率。
首先,加快鋰電池、超級電容器等成熟技術迭代升級,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提升高端產品供給能力。
其次,推動鈉電池、液流電池等工程化和應用技術攻關。發展壓縮空氣等長時儲能技術,加快提升技術經濟性和系統能量轉換效率。
最后,適度超前布局氫儲能等超長時儲能技術,鼓勵結合應用需求探索開發多類型混合儲能技術,支持新體系電池、儲熱儲冷等前瞻技術基礎研究。
此外,《行動方案意見稿》提出,針對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富集且本地消納能力較低的地區,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
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
《行動方案意見稿》提出,支持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地聚焦新型儲能領域,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戰略引領、創新驅動、專業賦能的產業發展格局。
同時,鼓勵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礦產資源充足、運輸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豐富的區域聚集。
《行動方案意見稿》提到,引導各地區科學有序布局新型儲能制造項目,依托研究機構開展行業運行監測預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推動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效聯動發展。
其中,面向數據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業園區、工商業企業、公路服務區等對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要求高和用電量大的用戶,推動配置新型儲能。
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產品在工業領域應用。依托“光儲充換檢”綜合性充換電站建設,充分發揮新型儲能在車網互動等新模式中的支撐作用。
“發展新型儲能”在今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型儲能產業布局和發展。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5852萬千瓦/1.28億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約86%。
與此同時,多地也在近兩年加快新型儲能產業布局和發展。去年3月,廣東出臺的《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到2027年達到1萬億元。河南省計劃,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600萬千瓦。山東省日前印發《關于加快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明確,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500億元。
隨著各地新能源產業規模的擴大,新型儲能的利用水平也在逐漸提升。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等效的利用小時數大概是400小時,已經接近去年2023年全年的調用水平。
總體來看,新型儲能仍然有著可觀的發展空間。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預測,“十四五”最后兩年,新增儲能裝機仍呈快速增長態勢,超額完成目前各省的規劃目標;“十五五”呈現一個平穩增長的態勢。保守場景下,預計2028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168.7GW,2024—2028年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37.4%;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221.2GW,2024—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30.4%,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規模為26.6GW。(左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