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連續舉行多場“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請各地區和各部門介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其中新質生產力成為關注焦點。在各地有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舉措中,人工智能、數據要素、元宇宙、算力等數字經濟相關領域,成為各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培育數字經濟、元宇宙等新賽道產業,到圍繞算力、信創等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從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到將人工智能作為一號發展工程,開拓人工智能+制造業場景應用……數字經濟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被寄予厚望,成為許多地區轉型突破的關鍵發力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
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對廣東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靠創新、二靠產業。”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針對“缺芯少核”的問題,深入實施“廣東強芯”工程,在模擬芯片、傳感器等方面引進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努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勇爭先、走在前。”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把更多科技成果運用到具體的產業和產業鏈上,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持續提升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發展水平。
數字賦能
將傳統產業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今年以來,各地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蘇州的一家傳統鑄造企業,通過大數據決策分析、智能化改造等,智能鑄造示范車間自動化程度超過90%,產品定制周期從7天縮短到半天,人均生產效率提升了221%,同時還牽頭建立了鑄造產業園,引領鏈上中小型傳統鑄造企業綠色化轉型。”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分享了一個數字賦能傳統產業發展的案例。
在把傳統產業打造成新質生產力方面,江蘇省提出,深入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把這一“看家本領”練得更加強勁、更有韌性,讓傳統產業“發新芽”,以數智、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煥新,今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啟動實施全覆蓋。上海市提出,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賦能傳統產業,把傳統產業打造成新質生產力。廣東省提出,堅持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制造業,引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從“點”延伸成“鏈”拓展到“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形成綠色生產力。
布局數字經濟等新賽道
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引擎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各地都在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興產業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的重點,許多地區都提出布局數字經濟等新賽道產業,打造集聚度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浙江省提出加快培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紅利,力爭到2027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和核心產業增加值分別突破7萬億元和1.6萬億元。天津市提出圍繞算力、信創、集成電路等領域,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優勢特色突出、集聚度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圍繞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生命科學等領域加快布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辟更多新賽道。廣東省提出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把集成電路、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打造成新的五千億級、萬億級產業集群。四川省則將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先行之舉,將人工智能作為今年的“一號創新工程”。
未來,隨著各地發展規劃的落地實施,數字經濟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將進一步釋放,在打造新質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