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隨著智慧海洋建設的快速推進,海洋領域各項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應用進程不斷加速,特別是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促進海洋傳統行業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推動海洋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今日起,本報推出“5G+智慧海洋調研行”專欄,記者深入海疆一線,在搖曳的船頭、繁忙的漁場、現代化的海上平臺,看到了通信人為推動智慧海洋發展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貢獻,見證海洋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與新裝備,記錄時代風貌,描繪奮斗畫卷。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對外開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數字經濟浪潮下,海洋也正在步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為海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近年來,中國聯通浙江分公司全力打造海上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搶先布局近海5G網絡覆蓋,同時積極利用5G、北斗衛星、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推進海洋漁業、海上安全作業、海上執法、近海養殖、石化、港口等領域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建設,以新質生產力為海洋經濟快速增長貢獻聯通力量。
安全作業:
“浙漁安”保漁民平安出海
2023年3月2日上午,距離浙江樂清280海里,一艘漁船發生沉船事故。但幸運的是,浙江省漁業應急處置指揮中心通過“浙漁安”系統從船大幅度搖擺預警開始,就對船員發出提醒并時刻關注漁船動向,在初步判定發生沉船事故后立即向事發海域10海里范圍內的浙江漁船發出協助救援指令,十幾艘漁船聞令而動,最終23名落水船員全部獲救。
在寧波市象山縣漁業局,記者看到了這套救命的“浙漁安”系統。在浙江省漁船精密智控系統大屏上,象山縣2512艘船舶信息均納入其中,成為一個個藍綠色小三角分布在海圖的各個方位。象山縣漁業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昌藝介紹,如果船舶發生大幅度搖擺、突然失速、長時間滯留航道、進入敏感海域等高風險問題,小三角就會變成紅色并預警,后臺會迅速處理,查看船舶的具體狀況,還可以進行電話干預。
浙江是漁業大省,漁船數量多、作業范圍廣、氣象海況多變、海上通信條件差,漁船的不安全狀態、船員的不安全行為難發現、難干預、難管控。這些海上安全管理的難點堵點痛點,如今在浙江聯通賦能的“浙漁安”的建設應用中,依托“三張網”即衛星寬帶通信網、智慧漁港網和安全生產預警網,一一被破解。衛星寬帶通信網接入海上漁船,海陸互聯全覆蓋,讓漁民在海上使用電話、微信幾乎和陸地上一樣方便;智慧漁港建立互聯監控體系,利用“雷達+攝像頭”對進出漁船進行全天候、全時段、全實時自動識別監管,對不符合進出港條件的船舶、船員即時告警、快速處置;安全生產預警網則能在海上智能識別漁船危險狀態和船員危險行為,及時進行預警,大幅提升了漁船的風險防控能力和應急救援保障水平。
記者登上浙象漁50020漁船,看到了甲板上的衛星信號接收器以及駕駛艙的AI盒子、IP電話、攝像頭等裝置。“船老大”馮旭東告訴記者:“以往自己裝的海上衛星寬帶一年流量費得好幾萬元,現在一年僅收1500元,打電話、發微信、發圖片和短視頻都沒問題。最關鍵的是,出現機艙異常、駕駛艙無人值守、臨水不穿救生衣等安全問題都會預警,規范了船員行為,保障了我們的出海安全。”
目前,“浙漁安”助浙江省1萬多艘大型漁船實現寬帶入海,服務浙江沿海17萬漁民,漁船事故發生率下降89%。“浙漁安”成為農業農村部智慧漁業全國唯一試點項目。
智慧養殖:
大黃魚“游”回市民餐桌
“五一”前夕,在“浙江省黃魚養殖第一村”象山縣黃避岙鄉高泥村的網箱養殖基地,一片片水上漁排開始投放黃魚種苗。養殖戶柴智愛帶記者參觀漁排上的自動投喂設備、水質水溫監測設備等。他說:“養殖黃魚是個辛苦活,得一天24個小時盯著,有了這些智能應用,我們在手機上就能隨時查看水質情況、黃魚的健康狀況等,進行科學喂養,比如水溫高多喂點,水溫低少喂點。在晚上、臺風天等不適合上漁排時,還可以用自動投喂設備定點定量投喂,讓養殖更加方便。”
大黃魚一直以來是寧波人不變的“心頭好”。然而,由于野生大黃魚資源日益銳減,大黃魚逐漸從市民的餐桌上淡出。而今,大黃魚從高泥村的養殖網箱“游”回市民的餐桌,背后不僅飽含育苗人、養殖人多年來的艱辛,同時也離不開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海水養殖產業的支持。浙江聯通圍繞高泥村黃魚產業優勢,從養殖戶、市場、政府三側需求出發,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黃魚產業智能應用、產業駕駛艙和黃魚產銷一體化平臺,讓高泥村養殖業的生產、管理、銷售更智能、更便捷。
在高泥村智慧大屏上,網箱養殖數據、水質監測數據、近期黃魚價格、年產量以及漁排上重點點位視頻監控畫面一目了然。浙江聯通技術人員趙雅琪介紹,浙江聯通助力高泥村構建的平臺以價格監測、病害預測、產量預估、安全分析4個模塊為抓手,配備黃魚問診、自動投喂等硬件設施,構建黃魚產業智能應用,進行養殖方式重塑,實現科學喂養與疾病預防,解決“養”的痛點;利用水質在線監測系統、魚箱水下監控系統等監測設備及產業駕駛艙,實現養殖環境精準感知、指導、預警,強化“管”的成效;通過整合黃魚全產業鏈資源,構建黃魚產銷一體化平臺,打通數字銷售渠道,實現“利”的提升。該平臺實現了黃魚“育苗—養殖—加工”全流程智能化構建,完善傳統養殖模式,提升全鏈條經濟效益。
如今,高泥村海水養殖產業年產值達1.4億元,其中黃魚的年產值就有1億元。可以預見,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下,未來高泥村乃至全國的漁業養殖將迎來新的變化。
綠色發展:
科技賦能石化基地
站在位于浙東海域的魚山島上的高地俯瞰,懸水孤島上,機械林立、管道蜿蜒,大型煉化設備發出低沉而有力的轟鳴,煙囪里涌出滾滾白煙,熱火朝天的工業生產場景撲面而來。這個曾經常住人口只有約500人的小漁村,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首個4000萬噸級煉化一體化基地——舟山綠色石化基地項目,擁有國內最大煉化一體化基地的“江湖地位”。
大宗化工原料供應安全是關系國家發展的關鍵問題,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是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規劃建設的初衷是擺脫我國乙烯等產品對外依存度高的困境。魚山島位于距舟山岱山島4海里的灰鱉洋海域,水深條件好,便于建設港口、停靠大噸位的船舶,同時綜合考慮安全與環保因素,最終確定擔此重任。而這個巨無霸化工基地與“綠色”“安全”掛鉤,也離不開浙江聯通數字化賦能帶來的智慧動力。
“石化基地一旦發生事故會特別慘重,作為政府,我們充分發揮監管指導服務作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與聯通合作,我們把基地所有重大危險源都接入應急指揮中心,如重點監測設備的液位、溫度、壓力、有毒有害氣體等,如有異常會自動報警。此外,大屏上顯示今天特殊作業點有295處,過去需要分3~5個組去現場抽查,現在監控畫面會接進來,我們隨時可以抽查他們的施工情況。”舟山市功能區(管委會)舟山綠色石化基地管理委員會安全與環境應急保障中心主任鄔楊杰在綜合監管系統大屏前講解。
綠色生態也是舟山綠色石化基地的重要目標。在大屏上,記者看到空氣AQI指數顯示為“優”。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智能化管控平臺技術主管苗君岳介紹,島內建了3套大氣污染監測站、40套空氣監測小微站、68套污染物監測站,有200多個設備對全島進行大氣和污染物監測追蹤和溯源,一旦有排放超標或者空氣污染超標,就會接到預警通知,然后相應人員會進行現場處置。
據介紹,為實現舟山綠色石化基地“零事故、零污染、零傷害”的安全理念,浙江聯通從2017年3月就開始以4G/5G為引領,以數字化手段推進綠色石化基地做好應急安全監管工作,成功建設了綠色石化應急指揮中心項目一期、二期、三期,實現了石化基地跨行業、跨企業危險源的實時監控,為安全事故預警和實施及時、靈活、機動處置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撐和技術平臺,大大提高了石化基地的安全保障水平,破解了“安全生產”和“綠色發展”的行業難題。
在此基礎上,浙江聯通依托5G、智慧感知網絡、大數據、云計算和數字孿生技術,全面整合園區信息化資源,建立集安全、環保、應急救援、封閉管理、能源管理、管廊和公共服務于一體的信息管理平臺,打造綠色、安全、環保的智慧化工園區,實現“一臺一維一艙五應用”建設,即建成數字化平臺、三維數字孿生園區、數字駕駛艙、數字安全應用系統、數字環境應用系統、數字應急應用系統、封閉化管理應用系統、數字經濟應用系統等。
面向未來,浙江聯通將進一步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推進智慧海洋建設,將浙江的海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