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實踐。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全新概念,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創新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并強調,“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只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因而,要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激發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活力;要堅持綠色發展,增強助力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驅動力;要深化體制改革,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要優先發展教育,培育助推新質生產力的高素質人才。以具有變革性和創新性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而贏得發展主動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基于高質量發展全局,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部署,系統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面對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持,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一招。為此,需要在厘清新質生產力邏輯理路和內在要求的基礎上,闡明其實踐旨向,推進新質生產力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加大科技創新,激發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活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從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每一次顛覆性的科技創新都會引發生產力的系統重塑,從而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生產力飛躍式發展。數字經濟時代涌現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深刻改變了生產要素的構成,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廣大科研人員、技術專家和具備創新創業精神的企業家們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投資先進技術和數字化基礎設施,勇于肩負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原始性專業基礎理論突破,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技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前瞻性頂層設計,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獲得發展新動力、新優勢。科技創新的前瞻性能夠洞察未來需求并提前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使新質生產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這種前瞻性不僅體現于對新技術的預見,更在于對社會經濟環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要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積極主動地整合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深入推進科技協同創新,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打破創新壁壘,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另一方面,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優化產業布局。科技創新的多領域交叉特點使得新質生產力具有更強的融合性和創新性。通過不同領域的專家協同合作,可以產生更加全面、深入的創新方案,推動生產力的跨界融合和不斷升級。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產優化和數字化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探索構建科學研究、實驗研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使科技創新在激發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堅持綠色發展,增強助力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驅動力。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并在實踐中展現出對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首先,以科技創新賦能綠色經濟發展。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領域,不斷夯實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低碳新質態發展之路。以數字智能賦能升級傳統產業,“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其次,培育綠色經濟發展新動能。立足于我國資源環境現狀,積極有序促進光能源、風能源、硅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與新材料、新技術深度融合,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最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統籌低碳交通體系建設,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同時,加大垃圾資源化力度,減少能源消耗,建立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引導新質產業向更加綠色清潔的方向發展。
深化體制改革,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一對關系范疇,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馬克思指出:“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當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人們就要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要想推動其快速發展,就必須構建起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以新型生產關系賦能新質生產力。首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通過改革經濟體制,打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主要包括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市場監管等,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構建新型勞動關系。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傳統的勞動關系也面臨諸多挑戰。要推動形成靈活多樣的就業形態,完善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職業培訓和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水平,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最后,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全球性趨勢,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全球生產力的進步。通過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
優先發展教育,培育助推新質生產力的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性資源。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國之命脈,重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人才濟濟、人盡其才,是大國、強國應有之氣象,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擁有科學知識的卓越人才。綜觀國際大勢,我國正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當前,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為代表的生產力新系統,開辟了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迫切需要培育和造就一批能夠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創新型人才,迫切需要加快構建能夠助推新質生產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人才關鍵靠教育。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必須優先發展教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已經走過萬水千山,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新時代新征程,隨著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時代所需要的勞動者必然是能夠操作、控制并熟練使用數字技術和設備,適應新一輪技術變革的高素質人才。教育強國建設者要以更高的境界、更強的本領、更優的作風、更好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增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本領,成為掌握基本數字技能、驅動高技術化勞動資料與對象的新質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對教育培養人的要求也不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高質量發展呼喚新質人才,新質人才需要教育的培養。當前,我國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技術人才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進取精神有待提高,特別是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因此,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優化教育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教學模式,完善教育教學保障,把握好著力點,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培植好人才的沃土,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茁壯成長,為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孫健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研修培訓中心、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西北師范大學〉常務副主任、教授;頡冰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研修培訓中心〈西北師范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