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國家在國際技術、產業競爭中,表面上是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競爭,深層次則是根技術、根產業的競爭。當今世界已經發展到“得根技術者得根產業,得根產業者得‘根霸權’”的時代。美國對我國展開技術、產業的“斷根”行動,背后的邏輯是欺負我國的“少根”“無根”,因此反制之策必須規模化“筑根”。綜合研判,我們認為未來5~15年可能成為根技術、根產業重點方向的是未來智能、未來健康、未來能源和未來材料四個領域。為此,我們建議:盡快組織“根技術與根產業規劃”,并將其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對于已經形成比較優勢的領域,要傾斜性投入;對細分領域,要抓緊組織力量發現和培育根技術、根產業。
一、根技術與根產業釋義
鑒于主流學術界以及政策制定部門至今還很少關注到根技術、根產業這樣極為重要的問題,幾乎還看不到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便于對相關問題的闡述,本文對根技術、根產業做一些釋義工作。
所謂根技術,是指能夠衍生出并支撐著一個或多個技術簇的技術,可以為整個技術樹成長的各個環節及末端持續賦能。根技術具有三大屬性:一是技術全新性。主要來自顛覆性技術、突破性技術和新技術,是典型的“從0到1”的科研成果。這種全新屬性,使其實現了對舊的根技術的全面顛覆或跨越,再造或重構了其所波及領域的底層技術邏輯,或者產生了新的技術范式,創立了新的底層技術邏輯。二是技術高分蘗性。一個根技術可以同時蘗生出一個乃至多個枝干技術,進而形成“獨根成林”之生態,快速產生從技術創新到顛覆多個產業應用模式的爆發效果。三是技術多維應用性。一項根技術通常具有相當程度的泛在性,不僅對其自身領域具有顛覆性、突破性和新創性,且對相關產業領域技術產生重大影響,重塑相關領域技術格局,具有典型的指數效應。
根產業是根技術的產業化結果,是指依據根技術建立的產業鏈“根部”部分。根產業具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共性架構性。根產業一般不生產面向市場終端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以根技術為核心搭建起一個新的產業基礎或共性體系,包括技術實現、工藝流程、統一標準、商業模式等。根產業的這種屬性,使其對整個產業鏈具有完全的掌控力,可以精準地“斷枝”“去冗”。二是超強穩定性。根產業一旦形成,通常在其全生命周期都會保持相對穩定,由其衍生出的干產業、枝產業可能會不斷更新,甚至淘汰,但根產業部分則持續生機勃勃,這就使根產業表現出“根部長青”的活力。三是多向賦能性。根產業是多個相關產業之根,同一根產業之上可以演化出多姿多彩的干、枝、杈、葉、花、果等,具有多向賦能性。
由于根技術與根產業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基于根技術形成的根產業,不僅具有產業主導效應,還具有顯著的產業回顧效應、產業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在創造新產業的同時,對傳統產業、相關產業、未來產業進行顛覆式創新。
因此,各個國家在國際技術、產業競爭中,表面上是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競爭,深層次則是根技術、根產業的競爭。哪個國家或經濟體掌控的根技術、根產業數量越多,質量越高,就會在相關領域的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甚至會形成“根霸權”。換言之,當今世界已經發展到“得根技術者得根產業,得根產業者得‘根霸權’”的時代。
二、美國的“斷根之策”與我國的“無根之痛”
研究根技術與根產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2018年以來美國對我國技術及產業的“斷根之策”與我國自身技術及產業的“無根之痛”。
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之后很快就演化成了科技戰。在貿易戰階段,我國還可以從容應對,但到了科技戰階段,從大量關鍵核心技術突然被“卡脖子”,進而到一些美國“頭部企業”祭出“根技術”脫鉤、“根產業”斷鏈,我們突然發現自身幾十年形成的產業布局及發展能力,主體上是“嫁接”在美西方掌控的根技術、根產業之上,無根之繁榮已然是不可持續的,“無根之痛”已經成為我國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最大的軟肋。
美國為何有底氣發動對我國的全面壓制,甚至對我國企業及產業進行“長臂管轄”?
一是美國具有強大的根技術、根產業體系,具備了實施“斷根之策”的能力。初步梳理一下,美國掌控的根技術及根產業,多達28項之多。如:Android系統是安卓手機行業里的“根”;windows操作系統是PC電腦的“根”;ARM架構是全球計算機芯片行業的“根”;Linux開源體系是很多軟件服務的“根”;Raspberry Pi是各類硬件系統的“根”;Wordpress是很多個人網站的“根”;13臺“根”服務器是互聯網的“根”;以太坊的ERC20協議是很多加密貨幣的“根”;大模型是強人工智能的“根”;基因編輯是生命科學的“根”;等等。如此多的根技術、根產業,為美國在多個領域確立了“予取予奪”的絕對優勢。
二是美國害怕我國發展根技術、根產業,欲利用其綜合優勢在我國根技術、根產業未萌之時給予“斷根”打擊。從宏觀上看,2015年我國推出《中國制造2025》是引發美西方恐慌之源頭,特別是“三步走”的安排(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達到世界制造強國中等水平,2049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之列),使美國感受到了其霸權可能受到的威脅。從微觀上看,華為公司5G網絡技術的突破及產業化,讓美國切身感受到了中國不僅僅要“筑根”,而且已經成功地筑起了5G網絡之根,新一代移動通信的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將由中國企業主導。這對于靠根技術、根產業控制世界的美國來說,引發的恐慌可想而知。
從美國的“斷根之策”到我國的“無根之痛”,都充分說明了一件事——把自己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建立在他人的根技術、根產業之上,不僅是靠不住的,且是極其危險的。要有效規避“根霸權”壓迫,我國未來技術創新和產業創造,就不能只從某些“環節”入手,而要從“根”抓起,即加大“根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并以“根技術”為基礎建立以我為主的“根產業”,實現“換道超車”和反制的實力。
三、我國根技術、根產業突破方向研判
對根技術、根產業突破方向進行研判,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根據專利文獻定量分析、專家專業判斷、風險投資強度以及國際主要經濟體(美國、德國、日本)的未來產業布局安排和國內相關累積能力、規劃、布局,并綜合國內外相關智庫研究成果,我們認為未來5~15年左右可能成為根技術、根產業重點方向的是未來智能、未來健康、未來能源和未來材料四個領域。
一是未來智能領域。隨著寬帶物聯網、5G/6G、強人工智能交匯推動的加快,信息采集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正在發生躍遷式變化,強人工智能技術及產業、機器人技術及產業、云計算技術及產業、6G網絡技術及產業、物聯網技術及產業、區塊鏈技術及產業、量子技術及產業,將共同引發一系列的新產業、爆發性產業、戰略性產業。我國在這個領域,總體水平在世界第二梯隊,量子技術及產業最具有形成中國根技術、根產業的可能。
二是未來健康領域。隨著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大量顛覆性技術的涌現,特別是腦機接口、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細胞治療等技術研發突破,將催生新的化學藥物研發、瀕危中藥材的人工合成、基因編輯治療技術研發、干細胞技術研發、生物人工器官技術和免疫治療技術等的加速產業化。我國在這個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人才和技術成果,特別是合成生物、基因編輯是根技術、根產業的主要突破口。
三是未來能源領域。隨著氫能、核能、光伏、風能領域大量突破性技術的出現,新型制氫、先進核裂變能、可控核聚變能,將成為未來能源產業的新主角。在這個領域,我國裂變核能已經與世界頂尖水平相當,聚變核能與國際先進者同樣具有可競爭的能力,應該作為未來能源根技術、根產業的主攻方向。
四是未來材料領域。隨著一系列新技術的登場,以石墨烯、常溫超導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柔性電子材料等為主的新材料將成為未來產業的重要戰場。我國在這個領域,柔性電子材料具備一定的領先性,常溫超導材料也具備比較高的競爭能力,應該作為未來材料根技術、根產業的重要突破口。
四、具體建議
根技術是控制創新鏈的總綱,根產業是掌控產業鏈的基礎。只有擁有足夠強的根技術、根產業創造能力,只有擁有自主可控的根技術、根產業,才能真正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技術、根產業”優勢,反制“根霸權”的訛詐。
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中央科技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制定“根技術與根產業規劃”,將其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
二是對于國際、國內尚沒有顯在領跑者的領域,或者我國已經有了技術比較優勢的領域,必須超前布局,傾斜資源投入,創造自己的顛覆性、突破性技術,特別是能夠形成可以掌控未來產業創新鏈、產業鏈的根技術及根產業,實現換道超車。
三是針對細分領域,組織技術專家、管理專家、企業家,著力發現和培育根技術、根產業。(作者: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 房漢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