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
當前,我國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6G、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處于世界前列,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科研投入持續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斷強化。但是客觀來看,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當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一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部分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科技人才不足,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二是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完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短缺,教科研一體化發展仍有提升空間;三是現有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并不能完全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活力和效率。因此,建議從以下三方面推進相關工作,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著力解決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人才為支撐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
加快現代化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是新質態的生產力,核心是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培育建設一支熟練掌握高精尖技術和現代化產業技能的科技人才隊伍,促進科技創新效率質的提升。
一方面,要根據現代化產業發展需要,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緊缺科技人才。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設,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生產力發展的基本邏輯,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要將科技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布局同步規劃,圍繞重點領域、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等重大科技方向,堅持項目牽引,培養造就戰略科技人才梯隊。發揮重大人才項目聚才用才的引領作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的培育力度,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著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有效發揮科技人才在現代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要通過創新整合、淘汰陳舊落后產能,不斷優化科技人才結構和資源配置,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人工智能、雙碳循環、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先進技術領域,重視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鍛造一批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凝聚工匠精神的復合型工程技術技能人才。建立與現代化產業相對接的職業教育體系,有效滿足未來產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
深化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人才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集聚新型生產要素,加大緊缺型、復合型、交叉融合型科技人才培養,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
一方面,現代化產業建設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撐,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社會各主體需發揮協同作用。要進一步推動產學研“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尤其是北京、上海等高校資源密集的人才高地,要針對產業發展需求,調整學科設置和實踐教育導向,推動跨領域跨組織跨學科協同創新。聚焦產業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使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緊密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鏈,建立健全轉化接力機制,以變革性技術賦能衍生新興產業。科研機構和頭部企業要面向前沿技術,為科技人才開拓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和成果轉化平臺,探索科技人才參與政府決策的機制和渠道,鼓勵人才依據專業特點和產業發展自主選擇科研方向及組建創新團隊,積極探索交叉融合、產業協同育人新模式,將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培養基礎研究、跨學科及應用研究等復合型人才。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支持力度,著力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大批高端復合型青年科技人才后備力量,建立“基礎研究專項”獎勵機制,完善潛在頂尖人才的發現、培養和跟蹤機制。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持續穩定支持和服務,使他們能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核心技術攻關等領域中“挑大梁”“當主角”。
營造科技人才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
在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技術革新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演化,新一輪“工業革命”已經來臨,構建起能夠持續適應現代化產業發展的人才創新生態系統顯得尤為關鍵。
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人才評價和考核機制,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持續穩定人才支撐。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產業組織多元評價主體作用,進一步破“四唯”,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鼓勵、引導科技人才敢于開拓創新、擔當重任,推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評價機制與產業化發展的核心需求合理匹配,營造“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態環境。
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養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優化長效激勵機制,為人才成長和發展提供寬松環境和廣闊空間。要全面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圍繞重點核心技術攻關領域,依托重大項目組建專項科研團隊,給予充分研究和財務自主權。加大對承擔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等重點科技任務的人才激勵力度,重視以知識價值、能力和創造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實行彈性工資和績效工資等薪酬激勵方式,做好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全鏈條保障,以人才可持續發展模式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快速形成。(作者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張曉靜 侯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