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進入三月以來,全國各地搶抓農時,積極春耕備耕,利用現代化農機裝備,“慧”就出一幅現代農業春耕新圖景。
春耕時節,在河北省滄州市滄縣興濟鎮趙莊子村的麥田里,不見農機手,只見“鐵牛”跑。一輛自動駕駛農機筆直前行,只是在車后跟著一人,檢查追肥效果。
“今年春管期間,我們用上了‘北斗’來追肥。”大學畢業后,張宸就一頭扎進家鄉鹽堿地里,當起了“慧”種地的農民。
“規劃好路線后,農機就能自動勻速直行,偏差控制在2.5厘米之內。”張宸介紹,相比于傳統農機,自動駕駛農機可提升20%至30%的作業效率,每畝地可節約種子20%左右。傳統農機施肥,一畝地要用80斤肥料,而自動駕駛農機施肥,一畝地只需50斤肥料,作業成本大大壓縮。
近年來,安裝有北斗系統的自動化農機逐漸普及,是我國加快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于洪昌看來,“北斗+農業”是鹽堿地種植走向智能化、科技化、現代化的有益探索,為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智慧農業轉型提供了新的支撐點。
去年,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河北分中心在滄州市揭牌。據了解,該中心能夠賦能產業數字化,并為各個核心領域、重點行業提供示范應用。
天上衛星,俯瞰沃野千里。春耕農忙期,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韓垓鎮農戶劉道光,正在為自己家1200畝小麥打返青期除草劑。與之前種地憑經驗不同,通過精準掌握天氣變化,避開降雨,制定合理的植保計劃,可以減少噴藥損耗。“現代化農民就得掌握新技術,學會‘慧’種地。”劉道光站在田邊,笑意盈盈。
劉道光說的新技術是近幾年當地普及使用的一款數字農業系統——“MAP智農”APP。“APP有實時氣象預報功能,在農場勞作的時候,未來兩小時的降雨就能提前預知,可以根據天氣情況提前調整農事作業和人工安排。”當地技術人員培訓農戶時,一邊操作一邊解答疑問。
“每次麥田飛防作業時,我都會查看降雨、風力、風向,避免作業前后刮風下雨,使藥霧噴灑效率最大化。”劉道光向大家介紹經驗。
“目前,466家優質社會農機合作組織和上千名專業機手團隊,通過平臺將種植戶需求與農機作業能力匹配起來,為種植戶提供耕整地、播種、飛防等服務,保障春耕春管工作的順利開展。”當地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全國來看,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科技裝備強是農業強國的重要特征。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新時代農業農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支撐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意見》,要求在加強農機作業服務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圍繞支撐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和提升農機作業服務質量,加快培養農機駕駛操作及維修等高技能人才,夯實“大國糧倉”的科技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