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 (王紹紹)數據是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副院長吳蘭表示,數據災備作為保障數據安全的防線和保障數據安全的基石,能夠有效防范各種數據安全風險,包括自然災害、人為故意破壞、惡意攻擊等。
“數據災備關乎安全問題。當下,公眾數據備份意識相對薄弱,備份比例低,關鍵行業備份覆蓋不足等現象依舊突出。”吳蘭說。
針對我國災備體系建設現狀,吳蘭建議,要提高風險意識,細化頂層設計。加速完善災備領域的國家標準,為重點行業的信息系統數據安全保護與災難恢復建設提供指引;加強協同機制形成合力,建立跨部委的容災備份審查聯席會議,形成統一的災備檢查監督機制,并嚴格執行。
對于如何解決“碎片化”和“私有接口對接限制”難題,吳蘭建議,選擇有全國一體化規劃的行業為標桿,如政務和電信領域,依托一體化算力、存力與運力資源,提供先進與綠色集約的統一災備集群服務,并構建統一災備接口規范標準,支持災備資源集約共享,統一管理和規范,提升災備覆蓋比例。
在吳蘭看來,如何加快排除關鍵基礎軟件安全隱患、促進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亟需重視、解決的問題。要提升災備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支持存儲新介質的開發與使用,完善軟硬件產業鏈,成立我國災備開源軟件社區,確保容災備份軟件供應鏈安全。
針對不斷產業化的軟件攻擊,吳蘭建議,提升災備方案在勒索檢測與恢復方面的能力,開展攻防演練。對勒索病毒、零日漏洞等重大風險,各方共同研究防范方案以降低風險,并進行安全數據隔離備份,實現在惡劣情況下仍有“干凈”數據可恢復。同時,依托產業組織和頭部企業,提供災備演練靶場進行災備審查、驗證與災備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