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何玲玲 方問禹 唐弢)隆冬時節,桑樹未綠,春蠶未孵。陌桑高科的工廠化養蠶車間內,則是一派靜謐而繁忙的景象:這里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不間斷產繭。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在“蠶桑之鄉”浙江嵊州,《陌上桑》中描繪的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場景,如今已是另一番模樣。
嵊州蠶絲業發達,曾經“一條領帶行天下”,領帶產量占全球60%以上。然而前些年,隨著領帶用少、桑農漸稀,嵊州蠶絲業陷入了低谷。
“延續幾千年的古老產業,一定不會就此消失。”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耀說,企業以每年研發投入占比超過10%的力度,開啟轉型升級之路。
歷時7年攻克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創建繭絲生產新技術體系,200名工人填補10萬養殖戶空缺,鮮繭年產能超過4.7萬噸;全面展開蠶絲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應用……
“老產業”角逐“新賽道”,通過轉型升級重煥生機——“塊狀經濟”特色鮮明、頗具盛名的嵊州,這樣的故事尤為典型。
我國廚具工藝由來已久,廚具制造曾被認為是技術門檻低、附加值低、發展上限低的傳統產業。而在“中國廚具之都”嵊州,以集成灶、智能廚電為代表的廚具制造業,以引領產業變革的姿態,近年來實現高速增長。
機械臂、AGV小車快速運轉,智慧工廠大腦精準掌控生產全程,功能完備、造型時尚的集成灶批量產出……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浙江帥豐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的智能制造讓人耳目一新。
“企業早在2017年就開啟數字化轉型,如今已建成集成灶產業智能化制造示范基地。”董事長商若云坦言,擁抱數字化變革,讓嵊州廚電制造業“老樹發新芽”,在創造需求中闖出新天地。
“廚具之都·嵊州造”——作為全國最大的集成灶生產基地之一,目前嵊州集成灶產量占全國的65%以上,這里每年生產、銷售的廚具系列產品數量約占國內市場的25%,產業規模超過百億元。
從普通廚具到集成廚具、智能廚電,從產品聯網到全屋智能互聯互通,從語音互動到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從產品智能應用到整個產業鏈的數字化升級……
記者了解到,數字科技驅動轉型升級,嵊州廚具制造業不斷顛覆以往。其中,嵊州集成灶引領廚房電器迭代升級,產業規模近年持續保持20%以上增幅。
傳統產業占比越高,轉型升級難度越大。對此,嵊州錨定高質量發展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抓手,走出一條“老產業”角逐“新賽道”、煥發嶄新生機的轉型升級之路。
“切實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嵊州市市長潘超英表示,嵊州圍繞科技創新,聚焦提供增值化服務,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多層次變革。
比如廚具產業,嵊州建立了浙江省級智能廚電行業產業大腦、省級廚具電器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省級廚具產業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嵊州廚具行業協會等公共服務平臺,為科技驅動產業轉型提供助力。
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應用性科學研究,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體系,全面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引入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貝達(嵊州)創新藥產業化基地、長鴻生物全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園等先進科技項目……
紹興市耐特驅動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電動升降桌制造,將機械電機關鍵技術與人體工程學、生活場景結合,培育出新產業,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攀升。
“轉型升級拓寬了企業眼界。”董事長王建鋒表示,從提供工業零部件、訂單隨機的傳統工業制造商,到直面消費者需求、制造創新產品,企業發展形成了嶄新思路。
存量轉型升級,增量逐“新”攀“高”。不僅“老產業”煥發新生機,嵊州搶抓機遇培育新興產業也成效顯著,市域先進制造業格局已經整體拉開。
嵊州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項目、總投資達130億元的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如今全力運轉,預計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研發生產多肽原料的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近年駛入發展快車道。在嵊州,生命健康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被列入當地“4173”現代產業集群培育計劃。
據統計,2023年前11個月,嵊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144億元,同比增長14%,排名居紹興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