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28日電(記者許雄)“好多技術骨干都到了田間地頭,我們冬天甚至比其他時節更忙一些。”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田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會議室的大屏幕前,總經理柴亞男正帶著技術人員和外協企業派來的專家,一起研討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優化,以便更精準地執行水肥一體化指令,利于作物生長。
壽陽縣和山西大部分地區一樣,農作物一年一熟,一般秋天收完玉米,就進入“冬閑”期。近年來,隨著智慧農業的興起,分析種植數據、迭代耕作模型、優化農業自動化控制等,成了這些從業者冬天里的重要工作。
“我們分析這些數據,為的是看看哪些項還可以優化調整,以便來年進行更精準的要素投入,取得更好的收成。”這里的工作人員高瑜說。
記者走在這家公司耕種的大田里,看到大量的傳感器插在田間。“這些傳感器和傳輸系統、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等一起構建的農業物聯網,以及無人機巡田、植保、智能農機種與收都只是現代智慧農業的‘基礎操作’;我們現在更核心的工作是通過多年的數據積累,探索出最適宜本地自然條件的耕作數字模型。”柴亞男說。
“這個模型要精確到什么時間,以多高的溫度、濕度、密度進行播種,并且是全鏈條、全要素的參數,這才能稱為一個完整的耕作模型。”她說。
12月21日,壽陽縣田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進行種植數據分析。新華社記者 許雄 攝
智慧賦能帶來糧食作物大幅增產,數據越精準,增產幅度越大。從2021年到2023年,他們耕作的5400畝玉米,產量一年一個臺階,畝產從1400斤增加至2200斤以上,同時還節約了60%的用水、三分之一的種子和最多一半的肥料。
“畝均增收1000元,這體現了智慧農業的力量,也堅定了我們繼續優化迭代模型的決心。”這家企業的董事長霍潤寶說。
隨著智慧賦能帶來的農業生產力提升被更多農業生產者重視,這家企業技術服務的客戶越來越多。
“智慧農業,尤其是種植數據的積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現在只敢說摸到了智慧農業的門檻,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不過隨著我國相關軟硬件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對‘智慧種田’的未來充滿信心。”柴亞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