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浙江省產業數字化“三個全覆蓋”暨服裝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試點(浦江)現場會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舉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為與會專家學者、政府代表、企業家代表熱議的話題。
“相較于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最關心的其實是生存問題。”基于以往開展過的問卷調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數字化轉型部主任劉棣斐認為,有限的訂單和市場資源,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投入互相制約。如何打破這種制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有個主線——“工具+資源”雙重賦能。
走進浦江羅瑟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瑟服飾),只見明亮的車間內,一條經數字化改造的生產線尤為顯眼:吊掛衣架有序排列,工人通過工位平板,抬頭就可看見生產進度、樣圖工藝等信息。
記者了解到,作為當地輕量級數字化改造的試點企業,羅瑟服飾這一數字化改造項目費用為50萬元,實施周期3個月。項目完成后,企業制造成本降低10%,產品合格率提升10%,工人工資則增長了20%。
劉棣斐分析道,中小企業對價值、投資非常敏感。低成本、輕量化的數字化改造解決方案,根據軟硬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借助云計算、低代碼等技術,面向中小企業按需提供軟件訂閱或在線共享服務,可顯著降低企業軟件部署、運維成本;另一類則對原有生產線、設備進行適當改造,而非動輒更換整套生產線。
“以往談及改造,會擔心投入沒有回報。”羅瑟服飾董事長陳志敏介紹,有了政策補貼,公司兩個月就收回了成本。通過數字化改造,公司的生產方式從“大包流”變成了“一件流”,首件產品下線時間縮短80%,可以邊生產邊交貨,一條生產線一個季度降低客戶資金占用費100多萬元。
此外,陳志敏補充道,數字化改造后,客戶還能根據市場反饋及時修改訂單。這不僅極大降低了客戶的風險成本,更為公司帶來了訂單交付更快捷、質量追溯更準確等變化。這讓客戶對公司的認可度更高,公司訂單也隨之增加了。“我們計劃短期內再追加改造兩條生產線!”陳志敏說。
從最初的猶豫、擔心,到試點后決定追加投資,羅瑟服飾對數字化改造態度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低成本的改造換來了可觀的效益。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李永偉表示,近幾年,服裝行業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從設計到生產,從銷售到服務,數字技術正在重塑服裝行業,使得企業更加精準地對接消費者需求,更加高效地拓寬市場。
盧耀輝介紹,浙智專委3年前派專家組進駐浦江,協助當地就服裝、水晶、掛鎖3個細分行業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試點,遴選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打造樣本,為樣本復制推廣夯實基礎。目前,浦江縣正實施“336”數字化改造工作方案,即計劃3年完成30家中大型企業數字化改造和600家規上企業輕量級數字化改造。在服裝行業,當地已完成30多家中小企業“N+X”(共性場景+個性場景)輕量級數字化改造。
浦江縣委常委、副縣長鄭燎原介紹,結合浙智專委指導支持,浦江根據試點企業共性和個性需求,開發形成小而精、模塊化、組合式、通用型的應用場景,滿足不同企業的改造需求,大幅降低企業數字化改造成本。今年前三季度,全縣服裝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9%,出口同比增長46.37%。
圍繞水晶產業,浦江近年來致力于建設水晶產業大腦,推出“1+5+N”重大應用,推進協同制造、數字營銷、供應鏈金融、能耗管理、環保管理五大典型應用生態融合,實現數據共享、價值轉化,全方位賦能企業轉型升級。
“通過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足夠的資源、訂單,提升企業盈利空間,也可激發企業數字化改造的積極性。”劉棣斐補充道,踐行這一模式,需要注重對行業龍頭企業和平臺型企業進行引導,整合產業資源,牽引帶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形成數字化改造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