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9日, 施鳳海副會長應邀出席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暨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會議并發表“信息技術對大學生科學就業的推動作用” 的講話,全文如下:
信息技術對大學生科學就業的推動作用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 施鳳海
尊敬的韓德乾名譽理事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由科技部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等11家單位聯合主辦“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暨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會議,在各有關方面的積極支持、響應和參與之下隆重召開了。這是研究探討大學生就業信息化體系建設的一件大事,是一次層次較高創新務實的群英盛會。我代表中國信息協會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參加大會的領導、專家和全國各地各行業主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同志,表示熱烈的歡迎!
這次會議一個鮮明的主題是信息化與就業。我們知道,在前不久由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積極推進信息化成為關鍵詞之一,并將“健全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寫進規劃目標之中。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或手段推動大學生的科學就業是國家有關部門十分關注的工作之一,正因此才導致了我們這次大會的主題產生和成功召開。與以往一般會議不同的是,本次會議所有參會代表既是聽眾也是演講者,其核心價值就在于全體與會者智慧的碰撞、經驗的交流和暢所欲言的討論。正是通過充分的溝通和全面的互動,我們才能對信息化與大學生就業的大趨勢和用信息技術推進就業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為推進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判斷。對此,我相信,與會同志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層面帶來的關于建設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理性思考和實踐經驗,不僅會讓我們所有的與會者從中受益,而且隨著會議成果的擴散,還會使社會上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的大學生從中獲益。
就業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十一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能否處理好就業問題,包括大學生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社會能否保持穩定,人民生活水平能否不斷提高。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性。
我國目前遇到的就業問題,既有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造成的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又有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造成的大量的城市剩余勞動力問題,更有每年大學畢業生就業人數巨大的現實問題。據教育部今年4月發布的資料,2004年全國有280萬高校畢業生,比2003年增加68萬人,增幅達32%。全社會新增勞動就業崗位900萬個,其中有500萬個要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剩下的就業崗位,除了要解決280萬大學生就業,還有200多萬的中專畢業生等待就業,加上多年積累下來的待業人員,大學生就業局面相當嚴峻,就業問題是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最大難題。是不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太多了?目前我國大學生人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應該看到,我國高等教育還處在世界發展水平的初級階段,還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有著強大的發展空間。
社會上對信息化是促進就業還是減少就業的爭論可以說眾說紛紜。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的真正動力源于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追求。然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并不簡單地意味著更多的失業。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目前美國有60%以上的勞動力在信息部門工作。1993年1月至2000年11月的八年間,美國計算機和數據服務產業的就業人數翻了一番以上,是社會平均就業增長率的4.35倍。
歐共體國家的統計表明,1995至2000年間,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就業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4.1%和6.3%,是經濟整體就業增長率(1.4%)的2.9倍和4.5倍。歐共體國家近年來增加的6500萬個就業機會中,95%均與信息和知識產業有關。因此,從國際經驗看,信息化非但不會導致社會就業總量的減少,相反地,利用信息化對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進行的調整,實際上使工業社會剩余的勞動力找到了新的就業出路,總體上看,是有利于就業發展的。
我國幅員遼闊,數以億計的人口散布在廣大的、偏遠的農村,因此,無處不在的網絡的建設在中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尤為光明的前景。中國廣闊和多樣化的市場實際上為任何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都提供了一個“實驗田”,提供了一個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中國是一個真正的“IT探險家的樂園”。我想,這也正是今天的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之所在。
我國必須抓住以科技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做好迎接這種轉移的信息化準備。在成為“世界的制造工廠”之后,我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的辦公室”,在全球范圍內,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
我國在“十一五”時期,將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這一進程將充分貫徹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直接創造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學生將大有用武之地。
信息化對大學生科學就業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以信息內容數字化為例,這個產業就可以吸納大量的高、中、低級的各類人才。由于信息革命在本質上是一場信息數字化的革命,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模擬信息轉換為數字信息 。目前,這種轉換有的可以用電子化或自動化的方式完成;有的甚至很大的一部分,還不得不用手工的方式完成。比如《中國知識資源總庫》把全國7486多種各學科期刊、1000多種報紙從創刊到現在的紙介質文獻通過錄入人員輸入給電腦就是用手工方式完成的數字化過程。這種信息內容數字化的工作量極為浩大,內容數字化產業的內涵極為豐富。從促進知識的普及、利用到推動大眾走進知識社會的角度來看,教育和科學技術的內容數字化,包括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各種科技圖書、期刊、文獻的數字化; 我國浩瀚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 大量的法律、法規、規章、公文、地圖、檔案、標準、專利、商標等信息資源的數字化,以上工作量極為浩大。據初步估計,信息內容數字化產業可以解決我國數百萬人的就業問題,能夠帶動一大批產業的發展。 使一大批中等專業以上的大學生就業,這正是信息時代新興的信息內容產業提供大學生就業機會的意義所在。
新經濟中的勞動力市場既為就業帶來了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對較高技能的群體,新經濟表現出強烈的需求,并提供高額工資。另一方面,較低技能的群體也覺察到提高技能的需求。信息技術使工作安排更具靈活性,并使得企業經營者能夠針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狀況,快速聘用或解雇員工。信息技術也使得求職過程更方便,并使企業經營者能夠接觸到一個更廣泛、更多樣化的勞動力群體。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信息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一定會給逐步解決就業問題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創造良好的條件。
本次會議將討論大學生就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有關具體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借助信息技術。
首先是建立就業雙方求職信息、就業預警、信息分析、信息傳遞、信息交流和反饋的網絡平臺,組建完善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盡可能消除結構性失業。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技術,強大的信息收集、處理系統,信息化拉進了人與人、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通過橫向借鑒經驗和縱向歷史比較,可以對大學生現在就業提供網絡服務,并對未來的就業模式與職業需求做出分析與預測。
其次,完善的大學生信息基礎設施可以大大提高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傳遞、利用效率。借助信息網絡技術的高科技手段,大學生就業市場可以向各個層次的大學生提供先進的交流模式和平等的交流機會,完善就業指導、咨詢服務等功能,大大節省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信息搜索、交流的成本,從而提高效率。
第三,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可以優化大學生就業市場主體隊伍,盡可能消除摩擦性失業。信息化一方面降低了大學生尋找就業的門檻,另一方面信息化是信息交流、信息傳遞的過程,大學生只有掌握了求職的基本技能,才能利用好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資源。因此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化,可以提高求職者、中介組織、政府服務部門的素質,優化勞動力市場主體的行為。
我們今天相聚在人民大會堂里非常熱烈的交流,應該意識到在大會堂的外面有成千上萬的在讀的、即將畢業的、待業的大學生在注視著我們,他們期望聆聽大會的觀點,分享大會的思想,因此,我們這里進行的思想交鋒達成的共識,對“十一五”期間大學生就業問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也許大學生科學就業的格局由此改變,也許推進這一服務體系建設新的合作由此達成。
中國信息協會,愿為推動大學生就業,建設大學生科學就業綜合服務體系暨企事業單位高素質人才服務平臺全力合作,組織和開展各類協作和服務。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熱切希望大家滿載而歸。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