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張大嘴巴,頭再向左傾斜一點……”這是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專業研究生張柯佳第一次上臨床,但是她絲毫沒有緊張。
隨著尖銳的馬達轉動聲響起,張柯佳開始為患者打磨齲齒。她的每一步操作都被聚光燈下的高清攝像頭盡收眼底,數據流順著網線匯入后臺的“AI大腦”,進行儲存分析,相關提示信息也會實時顯示在牙椅旁的屏幕上。
9月初,記者走進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正畸科門診,該院院長嚴斌教授向記者介紹起本院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智能牙椅口腔云診療平臺。它可以實現采集生成患者口腔三維模型、口腔疾病智能輔助診斷、治療方案智能推薦等功能,配合其他人工智能教學設備,共同打造出一個覆蓋口腔醫學專業臨床教學全過程的“AI導師”。
具有多重教學優勢
去醫院看牙病是很多人懼怕的事情。除了疼痛讓人心生畏懼,還有許多人對診治過程中無法全面掌握相關信息而感到緊張。
嚴斌告訴記者,過去由于信息化手段不足而產生的病患糾紛并不少見。他作為導師也無法做到實時監督每一位學生的操作符合相關規范。“患者的嘴只能張那么大,其他人不可能近距離看清楚口腔操作情況。”嚴斌說。
為此,該院打造出貫穿臨床教學全過程的新型智能牙椅口腔云診療平臺,實現了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躍升,不僅打破了醫患之間的信息屏障,也讓口腔治療變得更加規范、智慧。
“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臨床教學方式。”嚴斌說,過去口腔醫學生實習時,導師不能手把手地教,學生也不能一招一式地學,第一次進入臨床實踐的學生都非常緊張。
現在,該醫院借助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全面感知性、可靠傳遞性、智能處理性等優勢,融合云平臺、5G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牙椅作為可接入的智能終端,使診療設備具有智能感知、智能傳輸、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等功能,以及自動化控制與監測、數據采集與共享、遠程醫療與教學等優勢。
嚴斌說,借助壓力傳感、激光掃描等輔助設施,他們研發的平臺還能構建出患者的口腔三維模型,呈現口內實景,并且讓數據“開口說話”,實現大數據支撐的AI預覽、智能導航、術后追蹤。
打造數字化教學方式
記者走進南京醫科大學五臺校區的口腔醫學數字化實驗教學中心看到,160多個仿真頭模整整齊齊“端坐”在2間教室里,氣氛肅穆。
嚴斌告訴記者,這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口腔醫學數字化實驗教學中心。實驗教學中心最前端,巨大的電子觸摸屏替代了傳統黑板,三尺講臺也變成了數字化教學控制臺。每一個學生座位都配備了仿真頭模和牙科操作設備。
南京醫科大學五臺校區口腔醫學數字化實驗教學中心教師褚鳳清每天都要為學生傳授口腔操作規范動作要領。“每一堂課都會使用不同的牙齒模型放入頭模口腔。我們在教師位的頭模上進行拔牙、打磨等操作時,學生能通過攝像頭和平板電腦看清楚導師的操作,反過來我們也能隨時調取任意一個學生的操作視頻。”褚鳳清說,雖然一個班有幾十位同學,但是數字化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到規范、專業的口腔治療操作手法。
在仿真頭模實驗中心旁邊,還設有一間模擬診室和一間模擬手術室。它們完全根據真實的臨床環境開發建設。其中的口腔虛擬現實培訓系統集成了裸眼3D和力反饋等前沿技術,可以讓高年級的學生在此進行虛擬教學。他們將面對不同的“虛擬病患”,完成從問診、檢查、口腔操作治療到開藥、護理的全流程口腔醫療服務。(記者 張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