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放在數千公里之外,讓東部的算力需求方特別重視時延問題,提出了20ms時延上限的要求。寧夏是如何讓數據中心合作方的‘心放到肚子里’的?”近日,在寧夏銀川,在“算力中國行(寧夏站)暨2023中國算力大會媒體宣傳活動”座談會上,行業相關領導提出寧夏算力網絡的時延問題,這引起了寧夏各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產業各方的積極討論。
20ms時延,這是政務服務、金融結算、互聯網等核心業務能接受的時延上限。計算需求發生在不同空間,數據服務卻近乎同一時間,如何讓寧夏的數字“脈搏”與東部區域的經濟“脈搏”同頻?
“12580”時延圈助澎湃算力一取即用
從過去的黃沙戈壁到如今的“算力沃土”,寧夏中衛如今已經形成了千億級的數據中心產業集群。
“中衛將在產業轉型和網絡傳輸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推動IDC向云網一體、智算中心轉型,拓展產業鏈條,優化‘儲’‘算’結構;充分發揮交換中心優勢,實現到北京單向時延8~10ms,到上海15ms以內。”中衛市云計算和大數據發展局副局長馬振鈞向記者表示。
作為西北五省區唯一獲得工信部雙認證的數據中心,也是寧夏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園區,中國移動(寧夏中衛)數據中心首先提出了“12580”時延圈的建設要求。其采用的超高速OTN全光網,搭建起夠快夠寬的“信息高速公路”,助力打造“東數西算”新格局。
何為“12580”時延圈?這是寧夏移動算力網絡的服務標準,具體來說,算力網絡時延滿足“銀川—中衛”數據中心間傳輸時延1ms、寧夏區內城市群間傳輸時延2ms、寧夏與西北各省區間傳輸時延5ms、寧夏與京津冀地區間傳輸時延8ms、寧夏輻射東部樞紐地區傳輸時延10~20ms,可實現傳輸網“0丟包”“0抖動”。
寧夏移動依托中衛國家級數據中心和銀川省級數據中心作為DCI高速交換平面的兩個核心節點,并將吳忠、石嘴山、固原城域按需就近接入,通過全面引入業界最前沿的OXC全光交叉和200G/400G技術,數據中心可動態感知算力網絡中的業務流量、流向需求和變化,進而實現算網協同、實時響應和端到端服務的建設初衷。
通過打造大帶寬、高可靠、低時延、更靈活的DCI交換平面,寧夏移動算力網絡可靠性達到99.999%以上。通過光路由的優化升級,運營商數據中心、行業數據中心不僅實現了區域傳輸時延夠低,還滿足了時延差異化需求,將寧夏的澎湃算力高品質輸送到全國各地。
確定性的全光網絡,讓高品質算力在寧夏觸手可及,更讓澎湃算力在全國各地都能實時接入、一點可取、一取即用。
超高速全光網建設再啟新程
當前,無處不在的超高清視頻、高速上云、實時渲染等應用需求正在驅動網絡流量持續增長。據市場研究機構Omdia預測,未來網絡流量將保持每年30%以上的高速增長,運營商需持續降低單比特成本來滿足流量增長的需求。而在中國移動(寧夏中衛)數據中心,記者看到了相關的網絡部署情況。
基于先進的200G/400G以及C+L超寬頻譜技術的成熟,OTN網絡成為超大容量數據傳輸的最優且唯一選擇。目前,單纖容量最高可達48Tbps,國干超長距的傳輸容量能達到32Tbps。
光傳輸容量好比公路運輸,為了提升公路的運力,就要同時提升車載量和車道數。如何提高光網“車載量”呢?這需要更高的單波速率,400G單波長相關技術的成熟,標志著400G時代已經到來。寧夏移動已部署華為先進的超高速200G/400G方案,采用業界最領先的oDSP算法,實現400G的光網傳輸距離超過6000千米。
C+L超寬頻譜可理解為光網內的“車道數”。產業各方持續拓寬傳輸頻譜,可用的波長范圍從過去的4THz提升至現在的12THz,足足實現了3倍的增長。
從更快的光網傳輸到更廣的算力應用,中國移動(寧夏中衛)數據中心的經驗給我們啟發。具備3套獨立平面傳輸網的傳輸干線、總長度達90萬纖芯公里的全區光纜、光纖整體覆蓋率達95%以上……寧夏移動以網絡賦能算力,讓算力服務成為全新增長點:中衛節點已升級為中國移動骨干網絡核心節點;互聯網出口總帶寬12.6T,占寧夏區域算力承載的63%,直連北京、西安、杭州等全國26個主要城市;建成跨境服務POP點,政企專網連通7個國際局和182個城市。
更寬的光網通路,更多的信息載量,400G光網助力算力網絡時延不斷降低,連接東西部實現“一觸即達”,為數字中國的“信息快車”不斷加速。
隨著數字經濟占比的不斷提高、數字場景的不斷延拓,全光交換網絡作為“數字鏈”“信息鏈”的實體化代表,將串聯起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點,凝聚成新的經濟“增長極”。相信400G全光交換網絡只是我國光網建設的新起點,800G乃至更寬更快的網絡還在等著中國通信人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