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深度調整,全球產業鏈的區域化趨勢明顯。“一帶一路”倡議涵蓋當今世界地理跨度最大、包容性最強、覆蓋面最廣的新興經濟帶,構建區域產業鏈是“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關鍵,也是我國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實現產業鏈合作體系互利共贏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區域內貿易與投資快速增長,為區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1年,我國與145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貨物貿易總額,占當年貨物貿易總額的41.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流量,占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為13.5%。可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結成了緊密的貿易網絡和投資網絡關系。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要素稟賦等方面差異巨大,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領域還存在一定的制度沖突,影響著區域產業鏈構建以及發展。其中,技術標準因兼具技術和制度的雙重屬性,是全球企業間乃至國家間競爭焦點,也正成為“一帶一路”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合作共贏方式開展技術標準國際合作
理論上而言,技術標準是同類企業共同遵守的產品、流程、規格或程序等所有要素的規范集合,包括了兼容性與接口標準、最低限度質量和安全標準、品種簡化標準類型。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一國企業在某些技術上具有競爭優勢,在產品生產上具有規模優勢,將有助于形成標準。從制度的角度來看,一國制定的適合本國企業和市場的技術標準,會對他國形成一定技術壁壘甚至是技術霸權。因此,西方國家牢牢掌握技術標準的制定權,建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技術和貿易格局。
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持續推動技術標準國際化,顯著提升了技術標準領域的話語權。更重要的是,我國在技術標準競爭中不謀求技術霸權,而是以合作共贏方式開展技術標準國際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制度型公共產品,帶有國際公益性和非歧視性特征。其一是以相互認可的方式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之前,沿線國家大多使用英標及美標,也有一些國家在標準的選取上沒有嚴格規定。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并不強制推行中國標準,而是以建立標準示范工程等方式推動標準合作與交流,逐步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和使用。其二是由基礎設施標準入手逐步向更多領域拓展。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五大合作重點之一,也是我國標準“走出去”的重要領域。據統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工程建設中,中國標準占到了35%,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我國積極推動了中國標準向重點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主要消費品等領域拓展,實現主要產業領域的標準互認。
中國是“一帶一路”貿易網絡與投資網絡的“樞紐”,在區域產業鏈中居于主導地位。提高技術標準質量以及國際化水平,成為推動“一帶一路”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其一是不斷完善我國標準體系,提高標準制定能力。制定國際認可的技術標準意味著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了先行優勢,關鍵舉措在于引導有實力的企業主動制定技術標準,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和應用。其二是利用國際組織和平臺推動我國標準的國際化。我國積極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等區域化及國際化標準組織合作,獲取更多國際規范標準、技術內容及研究信息。同時,利用國際標準合作平臺,將我國技術標準納入國際相關標準體系之中,以“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為契機,提升中國標準在國際市場上的適用性,推動中國標準的國際化和認可度。
實現“一帶一路”區域產業鏈互利共生
我國不斷提高技術標準國際化和認可度,有力地促進了“一帶一路”區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技術標準驅動“一帶一路”產業鏈的制度聯通。建設更加緊密的“一帶一路”伙伴關系,重點要“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以及規則標準‘軟聯通’,暢通貿易和投資合作渠道”。技術標準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軟聯通”的關鍵領域之一。國家間技術標準的有機聯通,也就是以相互認可的技術標準來規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生產和經營行為,提高了產業鏈跨國界合作的可預見性。同時,相互認可的技術標準,也反映了產業鏈跨國界合作中各方具有一定的信任關系,而這種信任也將強化產業鏈中的網絡關系,消除在數據聯通、信息聯通、技術聯通等領域的彼此割裂。而且,技術標準作為以組織信譽為保證的制度安排,使得沿線國家各類企業與市場的信息更加透明,便利了沿線國家的規則對接與管理協同。
技術標準驅動“一帶一路”產業鏈的創新發展。增強創新能力是“一帶一路”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一方面,強化技術標準與技術創新的相互融合,激勵產業鏈創新。由于創新企業具有強烈動機將其創新成果確立為國際標準,并使其成為主導或共同主導產業技術路線,將自身的技術優勢通過主導技術標準而轉化成為競爭優勢,獲取大規模的市場回報。因此,通過確定技術標準,鼓勵沿線國家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減少對區域外其他國家的技術依賴,會提升沿線國家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動技術標準溢出與顛覆式創新。隨著技術標準的擴散,創新成果會在“一帶一路”地區快速溢出,并伴隨著追隨者的模仿,推動該項創新成果以及技術標準趨于成熟,而且也會激勵其他企業開展替代性的顛覆式創新。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標準擴散降低了“創新壁壘”,推動了“一帶一路”產業鏈創新。
技術標準驅動“一帶一路”產業鏈的規模化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標準化水平參差不齊。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起相對統一的技術標準,對產品質量及性能做出統一規范,減少技術路線差異化程度,從而促進產業規模化和專業化。建立相對統一的技術標準還可以降低沿線國家要素跨界流動制度壁壘,降低產業內要素、產品流動的交易成本,促進產業規模化生產。特別是一些基礎性強、產業融合度高的技術標準(比如,通信技術標準),可以顯著降低技術信息擴散成本,防止市場惡性競爭,推動“一帶一路”產業鏈整體實現規模經濟。
技術標準驅動“一帶一路”產業鏈的合作共贏。“一帶一路”產業鏈是高水平和深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載體,也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臺。傳統的全球價值鏈是由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的,以各國比較優勢為原則,那些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難以融入全球價值鏈,導致全球價值鏈出現收益不公平不均等問題。我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導區域內資源雙向流動,促進了“一帶一路”產業鏈互利共贏。一方面,以技術標準國際化為依托,推動區域內富裕產能“走出去”,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相互結合方式,兼顧公平與效率,推動了區域內分工拓展、協調發展以及包容性增長。另一方面,立足于沿線各國資源稟賦,以共同的技術標準為紐帶,推動不同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優勢互補,實現區域內產業創新,并通過提高沿線國家產品價值等方式,各國共享合作收益,實現“一帶一路”產業鏈互利共贏。(作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院院長、教授 王俊)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研究”(22AZD05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