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為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進入新時代,新型工業化以科技進步為重要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內在要求,以綠色低碳發展為主要趨勢,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推動制造業發生根本性變革,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重要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高等教育資源的支持。高校源源不斷培養各類優秀人才和創造新的知識,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布局中、在服務新型工業化建設中大有新作為。
把握產業發展趨勢,提高人才供給質量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型工業化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綠色低碳等,未來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將成為產業急需。著眼未來,需加強高等教育資源的投入,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進一步優化專業布局結構,提升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契合度,增設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人工智能、區塊鏈工程等新型工業化專業,培養更多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西北工業大學聚焦產業發展趨勢和方向,深化學科專業建設,持續加強和鞏固西工大三航、3M、3C特色工科,設置一批新的學科專業,新增飛行器控制與信息工程等8個新興交叉專業,推進“互聯網+”“智能+”教育教學改革,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升國防科技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充分利用學校國防特色背景,先后制定了一流本科、一流研究生人才培養行動計劃,聚類形成航空航天等10個本科生培養大類,進一步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作為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建設單位,努力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為新型工業化建設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深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學校準確把握“總師育人文化”的內涵、“總師型”人才培養的未來趨勢和要求,不斷完善“總師型”人才大學培養路徑和體系,持續為新型工業化建設培養更多“總師型”人才雛形。
經過討論,我們認為,“總師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低調務實、兼容并包,厚積薄發、為國鑄劍。如果更進一步深化總師人才反演到在大學中的培養雛形是:專業精、系統強,重實踐、能擔當。西工大非常注重學生在大學中的系統整機觀念的培養、非常注重學生扎根一線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積累技術的能力,這是西工大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的成功底色。
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新型工業化是建立在科技創新基礎上的工業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等特征,強調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對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基礎創新的策源地,具有科技創新的獨特優勢,通過開展有組織科研,提高科技創新源頭供給水平,強化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高校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對接,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勇挑重擔立新功。
西北工業大學始終堅持“四個面向”開展科技創新,全面持續提升學校原始創新能力,更好服務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明確科研工作思路,進一步優化“方向—隊伍—平臺—項目—成果”五位一體的創新鏈條,確立“工科為本、三航當家、信息賦能、融合強校”的科研工作思路,持續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釋放各類主體科技創新活力。學校面向重大應用,與大型央企、國企、大院大所進行緊密的合作,依托雙方資源優勢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和開發,解決產業急需,為新型工業化貢獻科技力量。強化基礎研究布局,基礎研究有兩類:一類是興趣出發的自由探索,就是“0→1”;另一類是基于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工程技術導向的基礎研究,即“1→0”。學校在系統型號集成科研方面的優勢很明顯,具有解決“1→0”的獨特優勢。學校立足“三航”優勢學科,持續強化基礎研究,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供源頭支撐,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科技創新與行業技術需求深度融合。
激勵人才各顯其能,強化人才隊伍支撐
萬事都要回歸到人才隊伍建設上,“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戰略新興產業的持續發展,重大技術裝備的研發,都需要人才隊伍支撐。制造領域應加快構建人才發展雁陣格局,深入實施重大人才計劃,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進培養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和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讓“對的人”“正確的人”做重要的事,充分激發人才隊伍的活力。高校作為培養人才、匯聚人才和保障各類人才施展才華的重要陣地,有一群致力于解決行業需求的技術發明者,通過技術研發、技術轉移,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西北工業大學認真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內培大人才、外引青字號”的思路,持續壯大人才隊伍,為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人力支撐。加強人才培育,擴大“翱翔人才計劃”支持規模,加快“翱翔團隊”建設,鼓勵青年人才赴行業院所掛職鍛煉,推動人才入前沿、到主戰場。加大引才力度,找準突破口,瞄準國家重點領域精準引才,赴英國、新加坡等地大力開展海外引才。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積極探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三項改革”措施,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瓶頸,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高校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積極探索新機制、新模式,實現人才、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大力服務國家新型工業化建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更大力量。(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李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