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經濟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主要載體,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網絡信息基礎設施為重要支撐的新型經濟形態,是數字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組織模式。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舊動能轉換期,需要充分發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通過推進數字化轉型,盤活數據就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對稱,進而優化資源配置,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2023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咨詢委員會主任鄔賀銓表示,互聯網平臺經濟是新的生產力組織方式,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組織模式。
鄔賀銓指出,互聯網近50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泛在化的發展。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近年來,互聯網開始平臺化。無論是電商平臺、云平臺、社交平臺,還是近幾年出現的金融平臺、直播平臺等,互聯網平臺進入快速發展期,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我國受益于先進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審慎包容的互聯網管理和國外相對隔離,加上巨大的網民規模,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較快,規模與影響力居全球第二。
互聯網平臺是數字產業化核心產業增加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信通院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從2015年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年均增長15.28%,互聯網行業市值的增長規模比數字經濟高一倍。整個平臺經濟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主要載體,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網絡信息基礎設施為重要支撐的新型經濟形態。互聯網平臺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組織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平臺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提升市場廣度深度,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降低教育成本,促進了消費和流通;三是促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數字平臺經濟要促進創新,首先需要消除信息不對稱,降低信用成本,激活長尾市場,催生移動支付和普惠金融;其次是搭建創造性協作模式,溝通供需,盤活資源,推動生產要素跨區流動,提升社會效率;再次是開啟創新新范式,降低創新創業門檻,開拓全時服務市場。
我國經濟發展現在進入了新舊動能轉換期,鄔賀銓指出,需要發揮TFP(全要素生產率,包括技術進步、效率改進和規模效應)中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的作用,要通過推進數字化轉型盤活數據,就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對稱,進而優化資源配置,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
鄔賀銓表示,我國數字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例約為40.7%(2020年),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61.1%)。數字服務能夠配置全球資源,能夠實現跨境貿易、全局優化,可以產生一些新的業態,像跨境電商、數字支付、網絡視聽、IT外包、知識外包、服務型制造、大數據服務、云計算服務、網絡安全服務等,而且帶來很好的跨境服務貿易屬性。
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5.5%,其中服務業貢獻超過60%。因此,我們需要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大平臺服務中小企業供應鏈的作用。當前,我國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進入新一輪機遇期,主要有三個方面優勢:一是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為互聯網企業發展開拓了“新藍海”;二是5.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T,推動了摩爾定律的持續發展;三是健全透明可預期的常態化監管制度,支持了互聯網平臺做大做強。互聯網企業不僅要降本增效,更積極的做法是加大創新力度,發揮經濟新引擎的更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