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平臺上提交了調解申請,真沒想到在線調解這么方便。手機里面的證據還能直接在你們的‘云鏈’平臺上鏈存證,省得我自己去找其他存證平臺了。”林某在收到李某在線出具的道歉信后,不禁感慨道。
林某的感慨,緣起于調解員金香通過“云審”平臺在線調解的一起名譽侵權案件。林某和李某都是網絡大V,雙方在直播中發生了言語沖突,作為流量主播,林某和李某“惹上官司”后再次引發網絡輿論。最終,通過在線調解,雙方握手言和。
這是成都互聯網法庭“用網”來“治網”的工作縮影。
平臺賦能、類案示范、建議預防、網絡普法……成都互聯網法庭以“鍵對鍵”協同“面對面”的訴源治理模式,通過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創新“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用“網上楓橋”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新發展。
“小工具”賦能“大平臺”
“這里的訴訟服務大廳怎么和我之前參觀的不一樣呢?”“法院開放日”活動中,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首屆互聯網法治研究方向的大一新生走進成都互聯網法庭訴訟服務中心,發出疑問。
與其他人頭攢動的法院訴服中心相比,這里似乎顯得有些門可羅雀,冷清了不少。實際上,因為全流程在線司法訴訟的特點,當事人調解、立案、開庭、領取文書都可以在網上完成。
大廳內以“七朵云”為核心的“云系列”新一代智慧審理和司法服務平臺吸引了學生們的駐足。“網上楓橋”的秘密就藏在這“云”中。
在“云調”平臺上,學生模擬調解員和當事人,上了一節沉浸式教學體驗課。“雙方對調解協議確認無誤的,可掃描二維碼簽字確認。”點擊鼠標,插入簽名,話音落下,一份司法確認書隨即送達雙方當事人。
“在線視頻調解達成一致后,可在平臺一鍵生成調解協議。‘云調’平臺利用訴訟風險評估技術,做實訴訟輔導;也可以視頻開展在線司法確認,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立案庭工作人員鄒麗婷向師生們介紹說。
“云調”平臺作為成都互聯網法庭多元解紛的前沿陣地,滿足了群眾多元化的解紛需求,緩解了法院人案壓力,優化了法治化營商環境,幫助公眾初步樹立起在線非訴解紛觀念。截至目前,該院通過“云調”平臺申請調解的案件有21017件,調解平均用時25.5天,初信初訪化解率達95%左右。
“小切口”解決“大問題”
“我已知曉相關權利義務,經委托人認可,同意對本人所代理的列表中47件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啟動‘示范審理’,并無異議。”代理律師李佳說。
整合糾紛信息、評估類案特征、分析案件要素,在法官周相君與律師反復溝通確認后,成都互聯網法庭在類案審理中采用“示范判決+在線調解”。
示范案件判決生效后,周相君指導辦案團隊針對類案當事人的疑惑進行充分的判后釋明、闡述法理。在特邀調解員的協助下,剩余46件案件的原告表示認可示范判決結果,愿意與被告達成和解并撤回起訴或申請法院出具調解書了結糾紛。至此,該批類案糾紛自“示范判決”生效到全部化解完畢僅用了4個工作日。
“平臺只需推出一個小舉措,在某些時間節點進行一下小提示,就能避免群眾在消費中碰上大問題。”法官吳婷在企業走訪時提出建議。
原來,成都互聯網法庭法官團隊在辦案過程中注意到,某購物平臺用戶劉某與直播間某店鋪的買賣合同涉及格式條款、消費貸款分期付等問題,且類似糾紛在法院“云調”平臺中出現頻次較高,遂集中梳理案內案外糾紛訴求并進一步核實情況。
“……平臺在保護用戶商業機密等合法權益的同時,可對用戶消費節點進行重要信息重復提示,承擔起共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社會責任……”
一份司法建議隨即發出,內容不長,卻反映出購物平臺中的普遍性問題。某科技公司高度重視,對司法建議書內容進行深入討論,并研究推出平臺服務優化舉措,在平臺客服自動回復中增加介入調解功能。
成都互聯網法庭著重把握案件涉及的法律規范、社會背景等綜合因素,找準司法服務保障企業發展的切入點,將企業合規發展與社會治理相結合,為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改善市場行業監管建言獻策,助力打造網絡空間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小案件”講述“大道理”
“買到‘假’陽澄湖大閘蟹,消費者如何維權?”“躺著也‘中槍’,微信群群主必須注意的三件事”“給個差評,居然侵犯了名譽權?”……這些由法官精心篩選的真實案例均出自于成都互聯網法庭自制的口播普法欄目《網絡普法e起學》。
該普法欄目連續在法院“三微一端”平臺播出,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案例取材于生活常見糾紛,普法內容朗朗上口,解答網友關心的價格欺詐、預付式消費、大眾點評等法律問題, 在吸引受眾眼球的同時,也營造了全民學法的良好氛圍。
成都互聯網法庭通過網絡普法實現了基層社會治理矛盾糾紛由“情理法”向“法理情”的根本轉變。
在線庭審之余,線上線下多渠道普法成了成都互聯網法庭法官們工作的新常態。
“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到來,這些孩子們存在視力障礙,但借助手機特殊設置,他們并沒有脫離網絡環境,你們講到的游戲充值、網絡不良言論、網絡詐騙,對他們都特別重要,感謝你們對這些特殊孩子的關心!”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盲生部主任廖文祥說。
成都互聯網法庭的“成小互”普法宣傳隊走進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守護每一個斑斕的夢”普法活動,給予殘疾青少年兒童充分的司法關懷和司法保障。
“也許孩子們的眼睛看不見世界的多彩,但有了大家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可以讓他們的夢想斑斕。”在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時任成都互聯網法庭庭長的紀雯麗動情地說。
穿越60年歷史時空,“楓橋經驗”已經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個樣板、一面旗幟、一種理念。
“網上楓橋”既是考驗,也是機遇。
成都互聯網法庭推動新技術應用與社會治理創新深度融合,從“面對面”到“鍵對鍵”,用腳板丈量民意,用鍵盤了解民意,將網絡治理納入基層社會治理中通盤考慮,通過“網上楓橋”實現數字賦能網絡治理。(吳 婷)